海阳市凤城街道中心小学2023-2024第二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日期:2024-02-27     

字号:

基于本校“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与深化的需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深化与完善本校学本课堂建设成果,进一步实施“教、研、训”一体化校本研究策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概念解读

深度学习: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经历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学评教”联动课堂:学,指学生的学习,包括问题的提出方与倾听解答方,即从对话的角度来看,此处的学习,包括对话的双方。评,即评价,此处的评价,具体指对学习的评价。教,即教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目标为指引,学生的学习、对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的教联动发生。“学评教”联动,即学教一体,学评一体,教评一体发展。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即进一步明确“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的目标,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导向,继续推广、应用、深化本校前几年已形成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成果。以单元教学设计下的课时内容为学习内容,以“导学评价单”为支撑的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通过课堂上“学-评-教”有机联动,引导学生由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推动“学评教”联动课堂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二、基本目标

1.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深度学习,能够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建立知识内部和知识间的联系,不断建构和完善学科知识的结构,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依托导学单+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思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2.教师能提升学科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技能。具体表现在:在主题教研引领下,以学评教联动课堂理论为基础,开展学评教联动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水平;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视角进一步开发导学评价单,提升教研组集体备课和教研水平,提升教师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教学设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校级学科研究团队,在上学期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基础上,以新课标为理念,进一步深化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理论架构和单元课时实践策略;形成单元整体教学优秀课例,开发出单元作业设计。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实施操作

(一)成立研究组织

为保证以导学评价单为依托的“学评教”联动课堂的有效推进,学校成立以下组织:

1.研究中心

邢京顺、黄祝杰、李忠杰、姜明明

2.指导中心

于见秋、赵晓培、王显丹、初雪娜

3.评价中心

研究中心成员代表、指导中心成员代表、以及各学科骨干教师

4.研究团队

学科

年级

领雁

群雁

语文

一年级

成笑其

荣新蕾 史琳妮  李婧  朱亚楠

二年级

张红梅

李怡娇 刘文涵 唐硕阳 李娜 

三年级

于晓霞

贺晓媛 石润蕾 鲁雪梅 高清清

四年级

初雪娜

赵潇婷 段奇帅 王睿 刘晓萱

五年级

臧富娟

李梦帆 白雪 薛振华 

校级研究团队

于晓霞

初雪娜 臧富娟 薛振华 成笑其 张红梅 李怡娇 赵潇婷 白雪 鲁雪梅   

数学

一年级

李洁

李宁、黄晓钰、

二年级

李辉

黄昱 丁参参 谭文洁 秦晓爽

三年级

张春静

王强 韩林平 孙媛媛 于卓民

四年级

于美娟

丁娇  任敦阔

五年级

孙丽丽

孙玉  于锦鹏

校级研究团队

张春静

王显丹  于美娟 孙丽丽 李辉 李洁 丁娇 孙玉

英语

隋月

赵晓培 张琳 郑翔宇石润蕾

(二)确立活动推进思路

1.由研究中心与指导中心,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组织各研究团队定期开展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主题研讨活动,推进“学评教”联动课堂的深化研究与实践。

2.由指导中心,以实施方案为参照,确保方案与学科特点相结合

指导中心各学科领导,要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学科实施关注点,并与促进学生学习深度能力相结合,指导各学科研究团队组织本学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的实施策略和理论深化研究,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能力,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由各研究团队即校级雁式团队、教研组雁式团队展开具体研究与实践。

一是校级研究团队展开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以新课标为理念,深化单元教学设计理论架构和实践策略,形成精品单元教学设计成果和单元教学下的不同课型的课时教学精品课例,开发单元作业设计案例。

二是教研组团队研究:在主题教研引领下,以学评教联动课堂理论为基础,开展学评教联动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研究,使学评教联动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真正落地服务课堂教学;以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导学评价单,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视角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导学单内容,精研导学单问题和学习活动;结合学科特点进一步优化、完善导学单+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研课方式:

1.校级团队开展同一单元不同课型的“进阶式”课例研讨。即同一单元的不同课型要体现出核心概念的迁移和进阶,实现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2.教研组通过“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的方式,开展主题教研课例研修活动。各教研组在学科计划的基础上,确定本教研组的主题教研主题,制定本教研组的主题教研计划。

四、实施建议

㈠“学评教”联动课堂结构包含“三四三”环节

1.三个环节:

①依据课标,调研学情,师生共同定标;②围绕目标,依托文本,师生合作达标;③基于学习,及时评价,师生共同验标。

2.达标、验标环节的四项教学活动:

①教师设置情境(导学单),学生依标自学;②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习;③小组展示学习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完善;④学生互评学习结果,教师提炼、总结、评价。

3.课堂教学解决大问题的三个程序:

①教师设境,学生自学后生成问题;②教师组织学生在群学中探究问题;③教师指导学生在展示学习结果中发展问题。


㈢注意事项

1.确定目标

在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加强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目标的研究,确定适合课标和学情的课时学习目标,基于学习目标设计导学评价单和教与学活动,形成融学习目标、教与学活动、各环节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于一体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导学评价单》。


2.实施教学

“学评教”联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评再教。先学:依据《“学评教”联动课堂导学评价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新知,即以学促学;后评: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即以评促学;再教:针对学习目标对呈现的学习案例实施教学,即以教促学。

⑴加强“雏凤小组”的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雏凤小组”的建设工作,落实小组建设、小组培训、小组合作的交流探究、语言范式、汇报展示等基本规范,从学校和班级两个方面做好合作小组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⑵加强学科集体备课,设计学生特点的融学习目标、教与学活动、各环节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于一体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导学评价单》。课堂上以导学单为依据开展学习,增强学习目标的导向性和评价标准的激励性。

⑶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整教和学活动的时间分配,为课堂小组合作留有空间。

教师用于讲授、启发、点拨和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不能超过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即不超过13分钟(低年级不超过1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

①注重落实“学评教”三维一体,四方联动。三维一体,主要强调学、评、教一致性;四方联动,是指形成学和评、学和教、学和学、教与评四组基本的联动关系,有序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②中高年级要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强化课前预习、课堂合作探究和小组展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五、实施步骤

㈠组织阶段

各研究团队组织进行核心素养和新课标学习,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已有研究策略学习与研究活动。

1.寒假期间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教研活动

语文学科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加强理论和语文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开展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具体学习内容为学习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资料;观看吴忠豪教授讲座视频《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数学学科开展新课标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研修和“新课标、新课堂”专题培训活动。组织数学教师开展读课标、背课标打卡活动,以及组织教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专业阅读和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活动。

英语学科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主题,组织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理论学习,阅读《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四章,学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与实施》、《综合分析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界定学习目标》,等讲座,开展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结合所学内容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及分课时目标的教学实践。

2.各研究团队组织进行“青蓝工程”师带徒活动

通过“青蓝工程”学科立标学习、观课反思、跟踪师傅观课、执讲议课等方式,规范新入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授课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学校研究制定《促进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实施方案》,举行“学评教联动”课堂建设启动仪式。

4.组织进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专题理论培训

分别组织开展《联动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标准及要求》、《联动课堂实施规范培训》《学评教联动课堂理论培训》,以级部为单位对小组长进行一次专题培训。组织各任课教师进一步熟悉班级小组划分,确定1、2、3、4号同学,开展联动课堂小组合作专题指导课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熟练运用相应的话语模式、交流讨论程序、联动策略展开对话交流。

夯实联动课堂理论基础,引领教师进一步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提升教师课堂师生联动、生联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意识;引领教师一进步熟悉学评教联动课堂的各项实施规范,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推动联动课堂研究成果落地进一步服务教学。

5.各学科召开专题研讨会,依据学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实施方向

主要明确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校级团队单元整体教学深化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二是明确教研组团队具体落实哪些联动课堂策略;导学评价单改进和研究方向;导学单+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以及学科各学科内教研成果运用。

6.各学科上报教师主题教研研讨和观课安排

㈡实施阶段

1.各学科组织学科研讨课

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评教”联动课堂学科研讨活动,在集体研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重点研讨以下两方面:一是联动策略的课堂应用效果;二是单元整体教学下的导学评价单的开发和使用成效。

2.各教研组研究团队开展“学教评”联动课堂主题教研课例研讨

(1)教研组研究团队执讲顺序确定:教研组研究团队,从教研组中青年的教师开始,顺序为由弱到强,两人讲课最少间隔2天,人人参与。

基本原则是榜样引领,后续跟进,人人参与。

(2)校级学科研究团队:由学科领导与大学科组长牵头确定人员组成,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上实现突破,形成较为完整的单元教学理论架构和实践策略;形成本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的课时教学模式。

㈢评价阶段

由学校和各学科分别对本年度的“学教评”联动课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及教研组考核之中。

1.提交成果报告

2.进行教研组研课集体汇报。汇报时每教研组安排3至4人,结合视频和照片等实证资料,抓住观课和议课中的关键问题与环节进行汇报展示。

3.整理装订 “学教评”联动课堂主题教研档案资料。

六、保障措施

㈠专业引领

学校聘请教研科研专家对“学教评”联动课堂活动进行专业引领和指导,各研究团队结合研究主题进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㈡同伴互助

充分发挥雁群队形独特、借力飞翔、头雁轮换的飞行特点,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同伴协助、团队发展。

㈢时间落实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观课展示研课时间

各研究团队根据课程表先自自主安排,然后学校统筹协调。

集体备课时间

每周二下午第一节课

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

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

㈣评价激励

⒈本学年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教评”联动课堂活动成效作为学年末评价优秀教研组的主要依据之一。

⒉各研究团队及每位教师的活动成效列入本学年的教师目标责任制课堂授课成果验收考核之中。

3.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团队或个人,将优先获得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

4.被评为一等研究团队的领雁,确定为学校“凤美教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