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莱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以“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校训,形成了“团结、文明、勤奋、创新”的校风,“博学善导,乐教爱生”的教风,“好学会玩,多思善问”的学风。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学校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莱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建于1995年。学校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38平方米。现有29个教学班,1396名学生,各班都配备“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各种功能室齐全,设有书法教室、微机室、音乐教室等。学校现有教师77名,教师本科毕业率达到100%。其中烟台教坛新秀1人,烟台学科骨干教师1人,莱阳名校长1人,莱阳名师1人,莱阳学科带头人4人等。
(二)主要优势
1.学校党支部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创立了“三带育人,铸和美二小”的党建品牌。打造了党建文化长廊,组建了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党史宣讲团”。
2.传统经典诗文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学校利用每日的晨读时间,安排了古诗词、经典古文的诵读。此外,学校将每天中午到校后的15分钟时间规定为“午练”专用时间。真正践行“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校训。
3.学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成功创建,为学校办互联网+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给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了大幅度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得到了整体提升。
4.“家校共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针对不同年级家长的困惑分级、分主题讲座。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沙龙,聘请家教专家为家长授课。每晚放学家委会组成的“红马甲”护学岗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家长与党员教师联手为孩子们护航,组成了校外的一抹靓丽的“爱心红”。
5.我校把“发展校园足球文化”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充分认识体育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作用,把学校体育工作放在与德育、智育并重的位置上来发展,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使全体师生重视足球。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莱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以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为校训,以“团结、文明、勤奋、创新”为校风,以“博学善导,乐教爱生”为教风,以“好学会玩,多思善问”为学风。努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造“特色+精致”学校,争创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一)教学教研目标
以德育为核心,以“五育并举”为抓手,深入开展“双减”工作,落实党中央教育方针政策;
聚焦课堂教学,落实减负增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为生长点,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学生培养目标
学校将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以精致化管理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强化德育、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深入探索增效的策略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减”的长效机制,推进学校科学内涵发展,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严格落实“五项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多措并举,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营造良了好环境。
着眼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学校、家委会、家长、社区的作用,共同教育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和技能,文明、阳光的一代新人。
(三)校园环境目标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继续建设有特色有意义的“墙”和“廊”;开辟学生个性化展示的区域;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力度,创建云平台应用先进学校。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建设资源共享系统、网络办公系统,搭建师生互动和家校互动平台,让网络成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
(四)教学环境目标
改造班级教学环境。在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完善教室设施。班级、各专用教室、办公室的布置个性鲜明,形成亮、新、奇的特点。
完善各科室办公设施。争取部分科室设施向标准化学校靠拢。
四、学校规划的保障
“十四五”时期,第二实验小学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健全资源保障体系,确保规划落实。
(一)观念保障
注重舆论宣传。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促进教师观念更新。通过学习、反思与研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德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科研观与管理观,从而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观念保障。
(二)组织保障
校长对学校事务全面负责,协调学校对外关系,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合理安排学校工作。校委会全体成员发挥教师和行政的桥梁作用,及时向学校反映教师要求,向教师宣传学校规划,切实做好规划的整体推进。
(三)资源保障
后勤保障。加强后勤制度与机构建设,使学校校产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走上规范而有序的轨道,为教师有效使用先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经费保障。学校争取加资金大投入,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避免资金使用上的无谓浪费与低效。
师资保障。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