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 |||||||
学校名称 | 莱阳市团旺中心初级中学 | 所涉学段 | 初中 | ||||
学校负责人:张世佳(校长) | |||||||
项目联络人:王瑛琳 联系电话178******61 | |||||||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 |||||||
姓名 | 年龄 | 学历 | 专业 | 职务 | |||
张世佳 | 51 | 本科 | 语文 | 校长 | |||
李广全 | 44 | 本科 | 语文 | 副校长 | |||
邢述成 | 54 | 本科 | 政治 | 教务主任 | |||
王瑛琳 | 26 | 本科 | 语文 | 骨干教师 | |||
黄建军 | 36 | 本科 | 数学 | 骨干教师 | |||
二、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
办学特色: 莱阳市团旺中心初级中学,学校初中四个年级,26个教学班,学生113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根润品 大气人生 ”的办学宗旨。 自 2018 年以来,团旺中心初级中学加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学习,逐步完善理论体系、操作体系、评价体系;以烟台市““十四五” ”规划课堂建设专项课题为抓手,制定了““十四五”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条件: 学校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建有录播教室、综合实践教室。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如希沃一体机、东方中原智能白板。 学情概况 我校学生是乡镇就近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且参差不齐;烟台地区五四学制的特点,使得学生四年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2018 年我校积极引进“单元拓展阅读 ”,2019 年引进“高效阅读 ”,2020 年引进崔成志教授的“谐振课堂 ”和杨艳君校长的“广义思维导图 ”,创造性的将其相融合,打造出了富有学校特色的“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谐振新课堂 ”教学模式,力争 以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各学科教师通过思维 可视化技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问题、需求及兴趣,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全体教师已经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意识,对技术的应用基本已经达到常态化,但是缺少“深入挖掘技术精髓、打造深度课堂 ”的理念,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满足不了学校目前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发展需求。 (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目前仅满足于粗浅的技术应用,缺乏对新技术工具的探索; 2.对现有工具的开发利用不够深入。 (三)学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初一学生入学时基础不扎实。 |
学校的核心诉求: 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为了把这个目标具体化,提出了“核心素养 ”问题,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引领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有德、有志、有识、有为的时代学子,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我校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自主学习思考能力、合作交流沟通能力、思辨与反思实践能力。应该具备的品格:扎下圣贤教育之根,养好习惯;开启生命智慧潜能,善学会学。 为了实现以上育人目标,我校依托信息技术,理清学校课程结构和学科课程结构,倡导各学科形成基于大概念、单元或主题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从国家课程标准出发,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要求,明确单元目标。在明确单元目标后提炼出学科大概念,把学科大概念进一步转化成核心问题,通过学科概念和核心问题设计有驱动性的核心任务,再分解成子任务。通过这样一个链条的设计,将学科的核心素养真正和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把它落到实处。而采用问题导向来组织单元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 教学评价由单一终结性向多元化综合性改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因此,我校将依托信息技术助力大单元教学的深度学习,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
三、学校发展 SWOT 分析 |
(请利用 SWOT 工具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S (内部优势) 1.学校教师平均年龄 38 岁,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比较强; 2.莱阳市教科研中心指定的大单元教学改革示范校; 3.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每周进行大教研组和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 4.学校积极探索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谐振新课堂。 | W (内部劣势) 1.教师过于年轻,教学经验匮 乏,课堂掌控能力有待加强;教研团队年轻人多,教研活动开展困难;教师信息化理念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2.学科平台利用不充分,不能实现平台与课堂的深度融合。 3.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陈旧。 | ||
O (外部机遇) 1. 外出参加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前沿信息化教学的资源。 2.网络技术的发展,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育资源开发。 3.学校可利用和整合的网络资源丰富,项目研究得到了理论支撑。 | T (外部挑战) 1.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 人才,对学校育人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深度学习的开展对教师信息化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3.家校共育需要更好的交流平台。 | ||
四、学校发展愿景 | |||
学校三年发展愿景: 发展愿景:兴乐山上求知乐土 齐鲁梨乡育人摇篮 凭借着齐鲁梨乡的地域优势,学校能以先进的文化为载体,让师生通过系列的人文活动陶冶情操、涵养品行,拓展视野,提升人生智慧;期待学校能够历百年春秋而不辍, 能够传承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洁的人生志向,让古今文化的精髓在这里落地生根,使学校成为闻名遐迩的育人摇篮、现代名校。 信息化发展愿景:“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让高效学习助力课改。” | |||
五、学校绩效目标 |
1.在“互联网+教育 ”平台的支持下,各备课组围绕大单元教学、高效学习的课改目标,提供优质的讲义、学习单、微课、作业等资源。 2.各教研组成立评课项目组,使用学科评课量表,聚焦信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实现评课磨课常态化、高效化。 3.围绕新时代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与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评 ”一致的深度学习,提升课堂品质,打造精品课堂。 | |
六、校本研修方案 | |
校本研修绩 效目标 | 每位教师完成 50 学时的培训,其中 25 个实践学时;每位教师要交 3 个微能力点的相关优秀证据。 |
可选的绩效目标* 1.面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常态化,所有教师能做到利用多媒体教学 环境辅助教学,教研组长带领打造智慧学习课堂。 2.面向学生:学生能通过课堂感受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能发现与解决问题,促进对学习成果的批判性思考。 3.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测评达到 100%。 | ||
研修主题 | 依托信息技术助力基于思维可视化谐振新课堂 | |
研修内容 | 理念与模式: 采用“优化教学及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关注个性化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项目,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校的能力点范畴,以及选择理由: | |
微能力名称 | 选择理由 | |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 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通过微信、QQ、 钉钉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复习课前可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
A2 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评价 A3 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 演示文稿可以辅助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整合多种媒体素材,可以吸引学生兴趣,丰富师生之间的互动。 | |||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B7 家校交流与合作 |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更加高效,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 维互动交流;借助微信、钉钉等交互软件, 实现家校互联,家校共育。 | |||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于解读 |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快速整理、分析并呈现结果,使得数据分析更为快捷,内容呈现更加直观、清晰。 | |||
研修形式 | 研修组织形式: 1.三级研修组织相配合。以学校为单位的集体研修、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分学科研修、以个人为单位的微研修。 2.线下研修与线上研修相结合。 研修内容形式: 1.整校推进基于思维可视化谐振新课堂研修。 2.基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主题研修。 3.希沃、东方中原、录屏剪辑等 APP 的软件研修。 研修人员搭配: 1.专家引领:专家讲座与线下面对面指导点评相结合。 2.骨干示范:学校组织分层次课例展示与打磨,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亮相课。 3.全员参与:采取分阶段、分学科、分层次、分内容的不同形式的研修,让信息化影响带动到每一名教师。 | |||
研修安排 | 时间 | 内容 | 负责人 | |
第一阶段 (2021 年 5 月 至 2021 年 6 月建章立制,做好规划 | 1.学校从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办学理念、 办学愿景以及教师个人成长需求等方面向全校教师介绍信息化工程 2.0 的必要性,做好动员工作,明确目标任务。 2.做好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方案的顶层设计。 3.征求教师对微能力点的选择意见,各教研组做出实施方案,确定 5 个适合本 | 校长 |
组实际的微能力点,包括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 4.制定考奖评机制,激发教师信息化学习的动力。 | ||
第二阶段 (2021 年 7 月 至 2022 年 11 月培训先行,树立标杆 | 1.完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通识培训、信息化管理团队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指导团队的培训。 2.按照市、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组织 各教研组完成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先行培训任务。 3.总结教研组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经验和实施策略,搭建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展示交流平台,推广有效策略与研修模式, 切实发挥各优秀教研组能力提升工程引领与辐射作用,夯实能力工程培训提升推进基础。 4.每位教师在教研组选择的基础下,选择 3 个微能力点,打磨备课,一课三磨, 同课同构。深入研究本教研组选取的微能力点,在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两个层面进行公开展示,教研组内全员公开课展示,初步形成学科特色。 | 教务主任 |
第三阶段 (2022 年 12 月 至 2023 年 4 月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 1.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推进能力提升工 程培训。在培训周期内,所有教师完成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核心能力点数量和学时数量要与学校保持一致。 2.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研修,提出制作要求。 3.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示范课大比武初赛和复赛, 充实学校优质资源库。 | 教务主任 |
第四阶段 (2023 年 5月总结评估,工程验收 | 1.学校对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校本研修考核数据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核心微能力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完成能力提升工程执行情况的反思和总结。 2.完成全校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评估验收工作。迎接市教育局专家团队,对我校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指标落实情况开展专项评估。 | 各教研组长语文教师 |
考核要求 | 1. 每位教师要完成 50 学时的学习,含 25 个校本实践学时。 2. 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自评和互评,进行信息化教学研课、磨课,呈现一节基于思维可视化谐振新课堂。 3. 每位教师至少通过 3 个微能力点的优秀认证,并提交相关认证材料,包括过程性材料和研修成果报告。 |
机制设计 | 1. 组建机制: 成立本校信息能力提升工程 2.0 指导团队,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本校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思维可视化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激励机制: (1)结合区级评价机制,制定学校评估方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采取校内考核与区内抽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师微能力点的测评。 (2)推选优秀案例,将优秀资源进行共享、展示与宣传。对在此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教研组进行表彰。 3. 推广机制: (1)借助微能力点,促进不同层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2)选拔优秀教研组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 4. 保障机制: (1)配合区专家指导团队,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分学科、分组进行专项跟进。 (2)校级工程人选定期对教研组成员进行培训,并对组内成员微能力点应用进行指导、点评。 (3)平台支持,教育资源共享,混合研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