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导处将以学科高质量建设为主要核心,加强“双减”和规范办学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与教学教研工作密切结合,积极开展各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持续抓好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优化各方面的教学工作,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及重点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落实教师备课、听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学生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的基本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2.深化学科教研集备
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针对上课、听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等教学内容开展研究,实现教学研究的制度化、规范化。
3.夯实教学质量根基
关注教学过程,实行目标与量化管理,规范开展质量监测与评价,抓好教学过程督查与监控,确保常规落实,夯实质量根基。
4.加强育人观念转变
鼓励教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素养: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统领,强化课堂实践研究,变革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措施
(一)课程开设规范提升
1.规范落实国家课程方案。
2.规范课程表、作息时间表。
工作措施:班级专项巡查,确保课程落实规范。由学校、各级部对各班课程表、时间表进行专项检查,注重对科学、道德与法治及其他音体美等国家课程、写字等课程设置的监督,做到课程设置规范,严禁教师出现空堂、走堂、不按课程表上课等现象,确保开齐开齐课程。在教学底线工作上出现问题的教师,先点对点提醒,再有问题进行全校通报,纳入个人考核。
(二)备课规范提升
提升备课专业水平。加强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完善课标研读、教材解析、学情分析、目标叙写、评价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作业布置等专业化备课流程,开展专业化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到评价设计,再到教学展开,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深入推进备课专业化行动,引导教师从备考经验化走向专业化。
工作措施:以备课专业化为抓手,加强集体备课组织与实施,确保备课质量,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1.由教研组长会同学科教师分学科制定本学期集体备课实施方案,列出具体措施,组织实施。
2.教研组长具体组织好本学科集体备课研讨活动,确保研讨实效,组织好教师签到签退表,如实记录教师出勤情况(落实好未出席教师原因)。
3.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情况计入教师校本研训学分考核,教研组长组织情况计入教研组长考核。
4.学校定期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整改。
(三)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坚持素养导向,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围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等核心要素,以系列化问题替代传统的讲解分析解释,借主题式活动创设体验场景与探究情境,用新情境和新材料设计考核与评价题目。
工作措施:
1.开展过关课,不过关教师将进行二次过关。
2.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教师读书展示活动。
3.组织学生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以学评教。
4.积极参与各级主管和业务部门组织的评比竞赛活动,引领教师从外驱到自觉、从理念到行动、从形式到内容全面落实改革。
(四)强化作业减量提质
扎实推进“双减”落地,加强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的全过程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减少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控制作业数量和难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分层布置作业,体现作业弹性,突出个性化作业。改革作业评价反馈形式,改变用分数或等级的反馈方式,设计科学的评价量规,推行描述性的作业评语,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推动建设校本题库,减少记忆性、重复性考试,快捷、清晰、准确、高效地实现“诊断教学,反馈效果、改进教学”目的。
工作措施:
1.强化日常督查,严格控制作业量。要求教师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增强作业开放性和探究性。
2.教导处不定期进行学生作业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工作,学校成立学校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导处组织落实好相关工作。
(二)强化监管,及时反馈
为使学校教学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学校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学科教研组、教师的过程性调度和指导,注重过程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效果。
(三)强化考核,正向激励
充分发挥师德考核评价的激励引领作用,将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全面纳入考核。一是把教学质量、育人效果作为决定性指标,激励老师们干事创业、立德树人。二是根据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对核心研究团队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奖励计入考核;三是设立教学评研究改革成果加分项,对项目研究中工作积极、业绩突出、提升明显、贡献多影响大的教师进行额外加分并表彰奖励。
附:配档表
八角第二小学
2024年2月1日
时间 | 内容 |
2.19-3.1 开学前 至 第一周 | 1.教学工作计划研讨、制定各级教学计划。 2.分学科集体备课、分学科研修。 3.假期备课检查。 |
1.假期作业展评、学生作业设计专项研讨。 2.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专项检查、教师课堂授课、学生上课巡查。 3.分学科教研、集体备课。 4.上学期期末检测质量分析。 | |
3.4-3.29 第二周 至 第五周 | 1.分学科教研、集体备课、分学科骨干教师示范课。 2.青年教师过关课。 3.备课、听课、作业等常规检查。 4.语数英学科基础检测。 |
4.1-4.30第五周 至 第十周 | 1.分学科教研、集体备课。 2.青年教师二次过关课。 3.春天诗歌节暨世界读书日活动。 4.教学质量阶段性调度。 5.备课、听课、作业等常规检查。 |
5.6-5.31第十一周 至 第十四周 | 1.分学科教研、集体备课。 2.优秀教学设计展评。 3.学生阅读、班级读书成果展评。 4.语数英学科基础检测。 5.备课、听课、作业等常规检查。 |
6.3-6.28 第十五周至 第十八周 | 1.制定复习计划、命题能力专项研讨。 2.语数英学科基础检测。 |
7.1-7.12 第十九周至 第二十周 | 1.期末质量检测。 2.工作总结、量化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