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艾滋病防治知识

日期:2024-12-03     

字号:

为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与艾滋病防治有关的知识。

一、艾滋病的基础知识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发的严重传染病。HIV 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 CD4+T 淋巴细胞,致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因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而危及生命。

二、传播途径详情

1.性接触传播:这是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最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涵盖了同性与异性之间的性活动。无保护的阴道性交、肛交等行为都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因为性行为过程中,黏膜的破损可能使得 HIV 病毒得以侵入人体。

2.血液传播:

共用注射器: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共用被 HIV 污染的注射器是极为危险的行为,病毒可直接通过血液进入体内。

不安全的医疗操作:如输入未经严格检测的含有 HIV 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彻底消毒的手术器械、牙科器械、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其他:纹身、穿孔等涉及皮肤穿刺且器械未严格消毒的行为,也有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3.母婴传播:感染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可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怀孕过程中,病毒可经胎盘传播;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可能接触到母体的血液、羊水等而感染;哺乳期,母乳中含有的病毒也可能传给婴儿。

三、预防关键要点

1.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保持单一性伴侣,避免多性伴行为。在性活动中,正确且全程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至关重要,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性传播的风险。同时,加强性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规范医疗行为与远离毒品:在医疗保健过程中,务必确保使用经过正规消毒或一次性的医疗器械。对于有创操作,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坚决抵制毒品,避免共用注射器等吸毒行为。

3.母婴阻断措施:感染 HIV 的孕妇应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检测。一旦确诊,需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概率。同时,医生会根据孕妇具体情况,评估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产后避免母乳喂养,采用人工喂养替代。

四、症状表现与检测方法

1.急性期症状:部分感染者在感染 HIV 后的 2 4 周可能出现急性期症状,如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类似于流感或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持续 1 3 周后自行缓解,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2.无症状期:急性期过后,感染者进入无症状期,此期间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病毒仍在体内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无症状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

3.艾滋病期症状:随着免疫系统的严重破坏,患者进入艾滋病期,会出现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卡波西肉瘤、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虫脑病等,这些病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4.检测方式: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检测血液中的 HIV 抗体、抗原或核酸。抗体检测是较为普遍的初筛方法,一般在高危行为后26周进行检测,若结果为阴性,建议在3个月后复查,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抗原或核酸检测可以更早地发现感染,但成本相对较高。

五、治疗与关怀举措

1.抗病毒治疗:目前艾滋病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ART),能够有效抑制HIV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命。抗病毒治疗方案通常是联合使用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换药,以保证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2.定期复查与健康管理: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应对疾病。

3.社会支持与消除歧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心理压力。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家庭是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家人的关心和陪伴能够极大地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倡导关爱艾滋病患者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患者创造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内容来自:网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