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教科普丨防范冬春季重点传染病

日期:2024-12-03     

字号:

冬春季节,天气变化大,气候变化是对机体免疫力的一次考验。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肺结核、水痘,由于冬春季温度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比较活跃,也处于高发期。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总结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防控知识。

1.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18天。本病起病大多数较急,临床症状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部位肿痛;部分病例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无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成人病人一般较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该病病毒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和胰腺炎等。

流行性腮腺炎的早期病人及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病人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此时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污染的衣服、食品、玩具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至胚胎。人群普遍易感,大约90%病例为1-15岁的少年儿童,5-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因此,小学和幼托机构为高发场所,由于本病传染性强,传染周期长,若不及时控制,容易导致暴发疫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和健康。

预防措施

一是患者隔离治疗,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患者的物品、食具等应煮沸或84消毒;二是学校及托幼机构要加强晨午检工作,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三是加强教室通风以及消毒工作;四是疫苗接种:接种腮腺炎疫苗或含腮腺炎疫苗成份的麻腮二联或麻腮风三联疫苗。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2008年5月2日纳入)。临床症状:以发热伴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无发热。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多数病例症状较轻,7-10天可自行痊愈,仅需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等,可危及生命。

病原:肠道病毒。多达二十余种血清型的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简称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简称CA16)最为常见。传染源: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呼吸道飞沫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易感人群: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以3岁以下居多。高发季节:四季均可发病,5-7月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病毒传染性强、传播快,隐性感染者比例大,传播途径易于实现,容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聚集性和暴发流行。

加强监测:疫情的监测、病原学监测。重点场所、重点机构手足口病疫情防控:预防性防控措施落实(晨、午检;消毒及效果;儿童个人卫生)。聚集性疫情及时发现和规范处置:发生后的防控 (停课、关园措施;措施效果评估)。重症病例的救治:医务人员的培训(早期识别、诊治),医疗设施的配备、药物储备。健康教育: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患者的管理(居家隔离、病情观察、重症识别)。

3.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流涕、咳嗽、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斑等,至发热3-5天后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常见并发症包括支气管炎、肺炎、脑炎等。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1-2日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当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哭闹时,病毒随同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而被喷出,然后随着空气的流动迅速播散开来。如果易感者吸入了这种带有麻疹病毒的空气,即可被传染。人对麻疹普遍易感,凡是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预防措施

一是控制好传染源,对患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病人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二是出现疫情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口密集、空气流通较差的公共场所,如医院、商场、车站、超市、影剧院等,减少感染麻疹的机会;三是平时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合理饮食,锻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四是若不慎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减少发病机会,一旦有发烧、咳嗽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治疗:最后是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手段。

4.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为10~20天左右。水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脱落,然后皮肤复原,通常不会留有疤痕。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且瘙痒感重。

预防措施

对发现水痘病人采取隔离措施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其污染物、用具用煮沸或暴晒法消毒。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学生,应观察2~3周。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新鲜,注意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讲究卫生;不与水痘病人共用毛巾、手帕及饮食用具等。对体质较弱、免疫力差的易感人群预防水痘,最好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5.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类危害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同时伴有鼻塞,流鼻涕,咳嗽,咽喉痛等症状。流感传染性强,在人群聚集的场所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由于流感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因此,对于公众的流感防控,建议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做好家庭卫生清洁和通风;鼓励老人、儿童和体弱多病者及早接种流感疫苗,以减少重症的发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包括:勤洗手;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出现流感症状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学校的流感防控,最重要的防控措施就是学校要落实好每日的健康检查制度,在晨检午检中进行体温测量,发现老师和学生发热,应让其戴口罩并及时就医、居家休息。同时要落实因病缺勤及病因登记追踪制度,当学校出现流感聚集性疫情时,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及时科学处置。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新冠肺炎和流感

新冠肺炎和流感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是流感高发季,而两种疾病的症状又极为相似,且两者的病毒传染性较强,很容易扎堆出现。几乎唯一的区别是:感染流感后,人体很少发生味觉和嗅觉减退或丧失的情况。因此不依靠核酸、抗原及其他医学检测,单凭普通人的观察,很难给出百分百确定的诊断结果。

7.肺结核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病人咳嗽、大声说话或打喷嚏时,喷出的唾液飞沫中含有大量的结核菌,当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容易受到结核菌感染。有咳嗽症状的排菌肺结核病人,其传染性最大,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怀疑得了肺结核病。连续2周以上的咳嗽、咳痰通常是肺结核的一个首要症状,如果同时痰中带有血丝,就有极大的可能是得了肺结核病。其它常见的症状还有低烧、夜间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月经失调等。

预防措施

一是及时发现结核病人和可疑症状者并及早治疗;二是肺结核病人的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应接受相关的检查;三是注意居住和学习场所的通风和环境卫生;四是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和休息;五是初生婴儿进行卡介苗预防接种。当学校发生肺结核病人时,首先要尽快督促患病学生离开学校,住院或居家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其次要对教室或宿舍进行消毒和开窗通风;最后,同教室或同宿舍居住的同学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注意自身是否有咳嗽、咯痰的症状,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尤其是这些症状持续超过2周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一旦诊断为肺结核,应立即治疗。

8.人感染禽流感

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高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还为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含禽流感病毒家禽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从事禽类饲养、销售及宰杀工作者以及孕产妇、老年人等体弱者为高危人群。潜伏期一般为7天内,通常为2-4天。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

预防措施

一是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勤洗手,尤其在接触禽畜后及时彻底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二是尽可能减少与禽畜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注意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时要充分煮熟。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三是若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四是如果病情加重应佩戴口罩及时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告诉医生近10天有无禽类接触,以及是否去过禽流感疫区。五是外出游玩时,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六是年老体弱者、特别是患有基础病的公众,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应尽量减少去空气不流通和人群密集的场所。

9.红眼病

红眼病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称为感染性结膜炎,在春秋两季最为多见,传染性很强,用不干净的手揉眼、或是和患者共用毛巾等都会导致传染。发病症状为眼睛发红、眼睛痒、流泪多、眼屎多、有异物感及害怕亮光等,两只眼睛可以同时或是先后发病。

预防措施

一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清洗,避免用脏手揉眼睛,这能减少病菌接触眼睛的机会。二是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房间和常用物品,像桌面、门把手等,因为这些地方容易沾染病菌。还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降低病菌浓度。三是避免接触传染源。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电影院等。如果周围有人患红眼病,不要共用毛巾、手帕、脸盆等生活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10.诺如病毒

初期症状会表现为恶心,胃疼,随着症状的加重,会出现呕吐,腹泻,并且会有头疼,发烧和肌肉酸疼等特征。诺如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两天左右。但是一般诺如病毒感染,具有自愈性。大多患儿通过精心的护理,和饮食调理等多方面注意,多喝水,多注意休息,大多会在7天左右内完全康复。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方面,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用肥皂和流动水仔细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这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病毒。在食品和饮水安全上,要确保食物新鲜干净,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饮用水要经过煮沸或者消毒处理,避免病毒通过食物和水进入人体。还要注意环境卫生,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清洁,尤其是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桌面、门把手等),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在诺如病毒流行期间,要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