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深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总体介绍
我校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是一所乡镇九年一贯制,其中初中部有4个教学班,学生共102人,教师共63人,小学部共有5个班,学生共149人,教师共31人。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20-29岁教师2人,30-39岁教师6人,40-49岁教师41人,50-59岁教师40人,60岁以上教师5人。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根据问卷反馈以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我校的信息化环境属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即信息化条件支持集体教。学校有一间计算机教室,9个班级均配备了交互式一体机,并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100兆,为教师信息能力提升提供了硬件保障。全体老师都接受过信息技术1.0的培训,多数教师能在教学中应用简单的信息技术,如使用演示文稿或微课。教学中教师能使用的教学软件仅有希沃白板,但年轻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适应较快,绝大多数教师能较熟练地操作电子白板。但是老教师虽教学经验丰富,但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信息化教学上只会用最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播放,对于年龄较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难度较大。
三、目标任务
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四、季度目标
1.第一季度
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研修计划,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立足应用、靶向学习,整校推进、全员参与,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对于能力点的选择以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主,加入混合学习环境,尝试智慧学习环境中个别的微能力点的研修。
2.第二季度
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提升带宽,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争取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学校对于能力点的选择以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混合学习环境并重,增加智慧学习环境中微能力点的研修,大部分青年教师尝试进行翻转课堂和移动课堂教学。
3.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储平台,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及图影像资料进行整理,上传云端存储平台,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共享。学校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能力提升微能力点的选择以混合学习环境为主,多媒体教学环境为辅,再提升智慧学习环境中能力点的研修,大部分青年骨干师尝试进行CCTALK和STEAM课程教学,更好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组长由校长李明担任,是此项工作第一责任人,加上主管校长姜桂洋、主任王恒、车海刚、黄祝芬、高风岩、董雪棋,信息技术教师袁召远等8人构成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校长带领管理团队准确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由业务领导、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骨干组建成业务指导团队。
2.经费保障
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优化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3.制度保障
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资源库等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信息化教学教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
4.考核评估
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和评先选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