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老年健康核心信息、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日期:2024-11-01     

字号:

老年人健康核心知识20条

01积极认识老龄化和衰老老年人要不断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学习自我监护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疾病,对于中晚期疾病以维持功能为主。

02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老年人饮食要定时、定量,每日食物品种应包含粮谷类、杂豆类及薯类(粗细搭配),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类及奶制品以及坚果类等,控制烹调油和食盐摄入量。建议老年人三餐两点,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为早餐约30%,午餐约40%,晚餐约30%,上下午各加一次零食或水果。

03适度运动,循序渐进老年人最好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轻中度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游泳、舞蹈、太极拳等。上午10~11点和下午3~5点为最佳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为宜。

04及早戒烟,限量饮酒戒烟越早越好。如饮酒,应当限量,避免饮用45度以上烈性酒05保持良好睡眠每天最好午休1小时左右。如果长期入睡困难或有严重的打鼾并呼吸暂停者,应当及时就医。如使用安眠药,请遵医嘱。

06定期自我监测血压测前应当休息5分钟,避免情绪激动、劳累、吸烟、憋尿。每次测量两遍,间隔1分钟,取两次的平均值。高血压患者每天至少自测血压3次(早、中、晚各1次)。警惕血压晨峰现象,防止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同时应当避免血压过低,特别是由于用药不当所致的低血压。

07定期监测血糖老年人应该每1~2个月监测血糖一次,不仅要监测空腹血糖,还要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时,每周至少监测1~2次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空腹血糖<7.8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7.0%~7.5%即可。

08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应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控制油脂、盐分的过量摄入,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睡眠,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

09关注脑卒中早期症状,及早送医一旦发觉老年人突然出现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偏盲,语言不利,眩晕伴恶心、呕吐,复视等症状,必须拨打“120”,紧急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

10重视视听功能下降避免随便挖耳;少喝浓茶、咖啡;严格掌握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的适应证;力求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听力下降严重时,老年人要及时到医疗机构检查,必要时佩戴助听器。定期检查视力,发现视力下降及时就诊。

11重视口腔保健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合理使用牙线或牙签;每隔半年进行1次口腔检查,及时修补龋齿孔洞;及时镶补缺失牙齿,尽早恢复咀嚼功能。

12预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平时应当保持适度运动,佩戴适当的眼镜以改善视力,避免单独外出和拥挤环境,室内规则摆放物品,增加照明,保持地面干燥及平整。13预防骨关节疾病和预防骨质疏松注意膝关节保暖,避免过量体育锻炼,尽量少下楼梯,控制体重以减轻下肢关节压力。增加日晒时间。提倡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通过步行或跑步等适度运动提高骨强度。

14预防压力性尿失禁注意改变使腹压增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长期站立、蹲位、负重、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

15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自我疏导一旦发觉老年人出现失眠、头痛、眼花、耳鸣等症状,并且心情压抑、郁闷、坐卧不安,提不起精神,为一点儿小事提心吊胆、紧张恐惧,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常常自卑、自责、内疚,处处表现被动和过分依赖,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等或心情烦躁、疲乏无力、胸闷、睡眠障碍、体重下降、头晕头痛等抑郁症早期症状,要及时就诊,请专科医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16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阿尔茨海默病多数起病于65岁以后,主要表现为持续进行性的记忆、语言、视空间障碍及人格改变等。老年人一旦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近事遗忘突出等早期症状,要及早就诊,预防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

17合理用药用药需严格遵守医嘱,掌握适应证、禁忌证,避免重复用药、多重用药。不滥用抗生素、镇静睡眠药、麻醉药、消炎止痛药、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等。不轻易采用“秘方”“偏方”“验方”“新药”“洋药”等。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暂时停药,及时就诊。18定期体检老年人每年至少做1次体检,积极参与由政府和大型医院等组织的普查,高度重视异常肿块、肠腔出血、体重减轻等癌症早期危险信号,一旦发现异常应当去肿瘤专科医院就诊,发现癌症要去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早发现、早干预慢性疾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疾病风险。保存完整病历资料。

19外出随身携带健康应急卡卡上注明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家属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患有哪些疾病,可能会发生何种情况及就地进行简单急救要点,必要时注明请求联系车辆、护送医院等事项。

20促进老年人积极进行社会参与促进老年人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结合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殖健康,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倡导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跌倒在老年群体中发生率较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跌倒是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是导致老年人创伤性骨折的第一原因,也是老年人因伤到医疗机构就诊的首要原因。跌倒可造成老年人骨折、头部损伤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给老年人及其家人造成痛苦,增加照护负担。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因跌倒的发生、受伤和死亡的风险均有所增加,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应该重视预防跌倒。

2、跌倒的发生与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健康状况、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跌倒的发生通常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老年人身体机能、健康状况、行为习惯、药物使用、穿着、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衰老可导致身体平衡能力下降、肌肉力量变弱等机能改变,是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的重要生理性因素。穿鞋底不防滑或鞋跟较高的鞋、不合身的衣裤、行为动作过快、进行不适合身体条件的运动等行为均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地面湿滑、不平、有障碍物,照明不足,起身时缺乏支撑物,家具过高、过低或摆放不合适等,是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常见环境因素。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骨骼关节疾病、足部疾患、认知障碍等疾病的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会增加跌倒的风险。

3、跌倒可以预防,要提高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意识。老年人跌倒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可减少老年人跌倒的风险,降低跌倒后受到损伤的轻重程度。应重视跌倒预防,提升预防跌倒的意识,主动学习预防跌倒的知识,掌握基本的防跌倒技能,养成防跌倒的行为习惯。有过跌倒经历的老年人再次跌倒的风险较大,应更加重视跌倒的预防。

4、正确认识和适应衰老,主动调整日常行为习惯。衰老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和形态发生改变,这既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普遍规律,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老年人应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并逐渐适应这一自然过程,根据身体情况主动调整行为习惯。日常生活中应放慢速度,不要着急转身、起立、开房门、接电话、去卫生间等,行动能力下降者应主动使用辅助器具,不站立穿裤,不登高取物,不进行剧烈的运动。

5、加强平衡能力、肌肉力量、耐力锻炼,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运动能降低和延缓衰老对身体功能的影响,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健身舞等运动可较为全面地锻炼各项身体功能。锻炼身体平衡能力可以做单脚站立、身体摆动“不倒翁”练习,足跟对足尖“一字走”、侧向行走、跨步练习、平衡锻炼操等。特别要加强对下肢肌肉力量的锻炼,可以通过提踵、直腿后抬等方法进行锻炼。耐力可以通过健步走、健身舞等有氧运动得到锻炼。老年人应科学地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形式和强度,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运动时应注意安全,运动前先热身,运动后做放松练习,身体不适时不要勉强坚持运动,恶劣天气时减少室外的活动。对跌倒有所担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要因为过度害怕跌倒而停止运动。停止运动可使本就处于衰老阶段的身体功能加速衰退,进一步增加跌倒的风险。

6、穿合身的衣裤,穿低跟、防滑、合脚的鞋,有助于预防跌倒。老年人应穿合身衣裤,不穿过长、过紧或过宽松的衣裤,以衣裤可以保暖又不影响身体正常的活动为宜。运动时穿适合运动的衣裤和鞋。穿合适、安全的鞋,对保持身体稳定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在挑选鞋时应更多考虑其安全性。鞋底要纹路清晰、防滑,有一定厚度,硬度适中,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鞋跟不宜太高,鞋面的材质应柔软,有较好的保暖性和透气性,鞋的固定以搭扣式为最佳,(如果是系带式,应注意系好,使其不易松开。)鞋的足弓部位略微增厚,可在走路时起到一定的支撑和缓冲作用。鞋的大小应合适,以脚趾与鞋头间略有空隙为宜。

7、科学选择和使用适老辅助器具,主动使用手杖。老年人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和使用适合自己的辅助工具。常用适老辅助器具包括:手杖、助行器、轮椅、扶手、适老座便器、适老洗浴椅、适老功能护理床、视力补偿设施和助听器等。手杖可发挥辅助支撑行走的作用,是简便有效的防跌倒工具。老年人行动能力有所下降时,要主动使用手杖。选择手杖时,老年人应亲自试用,重点关注手杖的手柄、材质、长度和底端。手柄应为弯头,大小合适、容易用力。手杖杆应结实耐用,无变形、不易弯曲。手杖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预防跌倒,其长度以使用者穿鞋自然站立,两手自然下垂时,手腕横纹到地面的距离为宜。手杖底端应配有防滑橡胶垫,并定期更换。

8、老年人外出时,养成安全出行的习惯。增强防跌倒的意识,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注意观察室外环境及公共场所中的跌倒危险因素。出行时,注意地面是否湿滑,有无坑洼不平、台阶、坡道、障碍物,尽量选择无障碍、不湿滑、光线好的路线。上下台阶、起身、乘坐交通工具、自动扶梯时,站稳扶好、放慢速度、避免“忙中出错”。在运动、出行过程中,根据身体条件,主动休息,避免因体力下降增加跌倒的风险。出门前关注天气预报,减少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外出活动。外出时随身携带应急手机,夜晚尽量减少出行,如出行要携带照明工具。

9、进行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减少环境中的跌倒危险因素。家中是老年人跌倒发生较多的场所,适老化的家居环境有助于预防老年人跌倒。地面选用防滑材质,保持地面干燥。卫生间、厨房等易湿滑的区域可使用防滑垫。去除门槛、家具滑轨等室内地面高度差。室内照度合适,过暗或过亮均不利于预防跌倒。不使用裸露灯泡或灯管,采用多光源照明。避免大面积使用反光材料,减少眩光。灯具开关位置应方便使用,避免因灯具开关位置不合理导致的跌倒,可使用遥控或感应开关。摆放座凳,方便老年人换鞋和穿衣。床旁设置床头柜,减少老年人起床取物次数。常用物品放于老年人伸手可及之处,以避免借助凳子或梯子取物。床、坐具不要过软,高度合适。家具摆放和空间布局合理,保持室内通道便捷、畅通无障碍。淋浴间、座便器、楼梯、床、椅等位置安装适老扶手。

10、防治骨质疏松,降低跌倒后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会增加跌倒后骨折的风险。老年人应均衡饮食,选择适量的蛋白质、富含钙、低盐等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坚果、蛋类、瘦肉等。避免吸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天气条件允许时,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体育锻炼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具有积极的作用,提倡中速步行、慢跑等户外运动形式。适当的负重运动可以让身体获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强度。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质疏松风险评估、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骨质疏松。一旦确诊骨质疏松,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规范、积极的治疗,并重视预防跌倒。

11、遵医嘱用药,关注药物导致跌倒风险。服用影响神智、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等功能的药物,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可能增加老年人发生跌倒的风险。就诊开药前,老年人要向医生说明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果医生开了新药物,要咨询新药物是否会增加跌倒的风险。遵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增减药物用量。避免重复用药,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使用了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药物后,动作宜缓慢,预防跌倒。

12、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慌张,要积极自救。如果老年人跌倒,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不要着急起身,先自行判断有无受伤,受伤的部位、程度等,能否自行站起。经尝试后,如自己无法起身,不要强行站起。可以通过大声呼喊,打电话,敲打房门、地板、管道等物品发出声音求助,但要注意保持体力。在等待救助期间,可用垫子、衣物、床单等保暖。如伤势不重,自我判断可以自己站起。首先应先将身体变为俯卧位,利用身边的支撑物慢慢起身,不要盲目突然站起,以免加重伤情。起身后,先休息片刻,恢复体力后再寻求救援或治疗。无论跌倒后受伤与否,都应告知家人和医务人员,并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13、救助跌倒老年人时,先判断伤情,再提供科学帮助。发现老年人跌倒,施救者首先要确定周围环境的安全,在确保老年人和救助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助。救助时首先判断老年人的意识、呼吸、有无骨折、大出血等伤情,避免因盲目扶起伤者而加重损伤。不能猛烈晃动伤者,注意给老年人保暖。受伤的老年人如意识不清、伤情严重,请立即帮助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意识清醒,可给予安抚、宽慰等心理支持。如果施救者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可以对受伤老年人进行初步救治。如果不具备急救技能,可寻求他人救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4、照护者要帮助老年人建立防跌倒的习惯,打造安全家居环境。老年人的家人、照护者应主动学习预防跌倒的知识技能,并积极与老年人分享。了解老年人的患病和用药情况,鼓励和陪伴老年人到医疗卫生机构评估跌倒的风险。对有跌倒史、行动能力下降、患有跌倒相关疾病患者等跌倒高风险的老年人,加强防跌倒的照护。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衰老,鼓励老年人科学运动,帮助老年人养成防跌倒的行为习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手杖、防滑垫、适老座便器、适老洗浴椅等辅助工具。对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打造安全的居家环境。

15、关爱老年人,全社会共同参与老年人跌倒的预防。跌倒可能威胁每个老年人的健康,预防跌倒关乎每个有老年人的家庭,涉及所有老年人生活场所,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全社会都要关爱老年人,关注老年人跌倒,广泛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宣传教育,全面提升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健康素养,进行适老环境的建设,共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支持性环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