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跳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日期:2024-10-22     

字号:

精神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然而精神疾病患者却遭受到比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严重得多的误解。患者本人经常有强烈的病耻感,有的因此讳疾忌医。事实上,绝大多数精神疾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都有哪些误区:

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为主要表现。

实际上,抑郁症除了心情不好外,可以表现为疲乏无力、丧失兴趣、食欲不振、体重改变;也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例如头晕头痛、腰酸腿疼;一般都伴有动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滞、记忆力下降;严重的可以有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

只有“精神病人”才会看精神科医生。

人们对看精神科有顾虑,觉得看精神科医生说明自己有精神病。其实人们心目中的“精神病人”只是精神科里极少数严重的病例,一般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际上来看精神科医生大部分只是简单的心理问题,例如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

精神疾病早治晚治都一样。

精神疾病和任何疾病一样,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的延迟只会造成反复发作、慢性化和精神残疾。

精神疾病是没办法治愈的。

精神疾病给人的印象是反复发作,迁延一生。其实,尽早干预,遵医嘱积极治疗,定期复查是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复发的。

精神病是心理疾病的,主要靠心理疏导来治疗,药物治疗并不重要。

大多数就诊患者的家属会说“他就是想不开,你好好开导开导他就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精神疾病多有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需要药物或物理治疗来改善结构和功能。除部分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仅靠心理治疗就能解决问题外,其它都需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或三者之间组合。

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都有很强的副作用,都是激素,人服用后就会变傻了,变胖了。

其实这是由于人们对精神科药物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80年代以前早期的精神药物,副作用确实大,服后目光呆滞、肢体僵硬畸形。如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动物、人体试验,再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后,证明安全、有效才能被政府批准应用于临床。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毒副作用多较小,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口干等,只有极少数病人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部分患者通过换药、减量等调整后,不良反应可进一步减小。关键是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哦!

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成瘾性,吃时间长了会形成依赖。

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类药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前者长期服药不会形成瘾性。精神类药物包括吗啡、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具有成瘾性不能长期使用。而一些镇静催眠药如安定类规范服药成瘾性也非常低。

症状缓解就可以自行停药了。

大多数的精神疾病患者在正规医院进行规律治疗后,症状可以明显缓解,部分患者因经济、副作用等各种原因会自行停药,这种私自停药的行为往往会增大复发的风险,并且使病情加重。精神类疾病均需要长期服药来维持和巩固治疗。总的来说,不经医生同意,随意调整药量及停药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精神病人就应该关在家里面静养。

其实对于抑郁、压力等精神问题来说,无论选择何种运动,锻炼永远比不锻炼好。运动可以帮助大家克服各种身体以及心理的疾病,可以促进精神疾病的康复,比如可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加快药物代谢,改善社会功能和认知,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精神症状等。

家人确诊精神疾病,家属先崩溃。

家属在得知家人确诊精神疾病后,自己情绪受到影响,悲观、绝望、恐惧,睡不着。但事实是,你的烦恼和睡不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你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会加深患者的无助感和愧疚感,成为他康复路上的绊脚石。

患者在和精神障碍抗争的过程中,需要家属的关注和支持。家属要注重和患者的沟通交流,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痛苦,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当面对患者的行为和问题时,家属要多一分耐心和理解。定期带患者去医院复查,有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方案,更好地控制病情。

(内容来源网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