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管理与培训
1.各年级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课堂考勤考核制度,对上课教师在岗情况进行抽查,对无故缺勤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2.各年级需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发现问题能力和发生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1)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教师学习、熟悉应急流程。
(2)加强教师安全培训,提升教师应急处置和基本救护能力。
3.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教学。
(1)未经批准,任何教师不能随意更换课程教学时间。
(2)教师不能随意更改教学计划,特别是一些具有风险的课程。
(3)教师不能按时上课时,必须提前向学校申请,以便及时安排人员顶替。
4.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作息时间上下课。
(1)不许晚到教室或提前下课,以免发生因教师不在岗而没有履行管理责任导致的安全事故。
(2)教师下课时不可拖堂,以免因为课间时间缩短学生奔跑而造成意外事故。
(3)如果教师有事不能及时进入课堂,学校应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学生在课堂期间有人管理。
5.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管理,督促所有任课教师尽职尽责,履行班级安全管理义务。放学前最后一节课的任课老师要落实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结合实际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防劫防骗、防各种伤害事故等安全。
6.加强自习课管理。自习课必须安排专人值班或值班教师巡视。
二、课堂管理
1.严格落实学生考勤制度。
(1)上课前必须清点学生人数及缺勤确认,发现有学生缺课的要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情况,确认为无故不在课堂的,要抓紧向校领导汇报,并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寻找。
(2)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要把上课时自行离开教室作为一项严重违纪行为来处理。
2.教师必须保证学生不脱离监控视野。
(1)教师监控视野一般为25米,室内教学应都在可视范围内,室外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监控距离,确保学生不脱离监管。
(2)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脱离监控视野,要停止授课,立即组织查找。
3.学校要加强上课期间的教学巡查工作,对没有在课堂上课的学生要进行询问,核实相关情况并做好相应处置。
4.教师必须妥善处置课堂事故,处置措施应结合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家长。
(1)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处理学生上厕所、课堂违纪、身体不适等一般性突发事件时应以不影响教学任务为前提,可通知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处置。
(2)发生火灾、地震、坠物伤人、学生严重疾病、社会人员闯入教室等严重突发事件时,应以保障学生安全为首要原则,立即进行紧急处置并寻求帮助。
5.学生在上课时要求上厕所,教师应该允许,但在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1)教师要对提出上厕所的学生进行判断,分辨学生是不是撒谎。
(2)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课间一定及时上厕所,从而减少上课期间上厕所的可能。
(3)中小学生一般都有自己上厕所的能力,有肠胃等不舒服的同学,必要时可派学生帮忙陪同,以防意外发生。
(4)教师发现上厕所的学生在正常时间内没有返回,应当及时汇报和查找,以免发生意外。
6.在上课期间,原则上不允许任何人会见学生。因特殊情况确需在上课时与学生见面的,应当经过校领导或学校相关处室同意,并履行必要手续后,由班主任将有关学生交接。
7.上课期间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能因一时冲动而引发伤害事故。教师要克制情绪,尽量采用拖延战术,把问题放到课后再解决,一是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给处理问题有了缓冲余地。
8.上课期间教师要注意认真观察学生,发现学生有异常表现要立即作出反应。
(1)当发现学生身体不适时,应当立即询问了解情况。
(2)对于病情严重的学生,应立即送到医务室检查诊治;若学校未设置医务室或医务室无法处置的,应立即报告校领导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院救治,在处置的同时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家长。
9.教师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扰乱课堂教学秩序时,教师要立即进行处置。
(1)对违纪学生进行劝说、警告,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秩序。
(2)若警告措施无效,可将违纪学生隔离出教室,可交由班主任或年级处理。在处置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10.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1)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2)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
(3)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
(4)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
(5)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
(6)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
(7)指派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
(8)其他侵害学生权利的。
11.手工课教师要提前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器具;使用过程中严加注意,重点关注调皮学生;课后要及时收回危险器具,清点数量,避免遗漏。
三、课间课外活动管理
1.制定学生课间课外活动(包括劳动实践、兴趣小组活动等)方案,完善事件处理预案,规范课间课外活动时间、范围,加强课间课外活动管理。
2.学校应制定学生课间行为准则,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
(1)课间纪律应当规定课间学生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一些危险行为应当严令禁止。
(2)学校要对学生课间活动区域作出合理划分,不要让学生到远离教室的地方活动,以免上课铃响起,因着急奔跑发生意外。
(3)学校要将课间规则形成文字标语,悬挂张贴在教室、楼道、楼梯等地方,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课间安全。
3.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避免发生磕碰、滑倒、踩踏、烫伤、坠楼等意外事故。
(1)学校要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课间课外活动安全教育。
(2)班主任要经常性地警示学生注意课间安全,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任课教师下课前要进行特别提醒。
4.学校应当建立课间巡查制度。
(1)安排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场所进行巡逻,制止学生的危险性行为。
(2)值周的校领导为课间巡查的总负责人,当天值日的教师为学校分区域的巡查负责人,班主任为本班教室的巡查责任人,各责任人在课间要加强安全巡查。
(3)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在走廊、楼梯、操场、厕所、热水间等学生易聚集地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值守。
(4)课间巡视制度可以配合班级纪律评比来进行,以增强其实效性。
5.巡视教师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置,避免引发安全事故。
(1)课间巡查时发现有障碍物应及时清理,发现地面破损应及时报修。
(2)对发现违反课间纪律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加强教育。
(3)对一些具有严重高危行为的学生,学校要严格按照纪律规定进行批评教育,如有必要,可通知学生家长。
(4)班主任要及时向班内学生通报学生违纪行为,教育告诫学生遵守课间纪律,杜绝课间事故发生。
四、实验课管理
1.学校要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明确指导教师岗位安全职责。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制度和预案,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2.实验课教学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必须保证教师的素质和数量。实验课教师和实验员一定要经过专业培训,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和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上课时要保证足够的教师和实验员人数。对于班额较大的班级可以安排分批次上实验课,并加强学生管理。
(2)实验课教师和实验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提前检查好实验器材和药品,并要提前自己动手做一次实验,确保实验的效果和安全。
(3)教师在实验前要对学生讲清实验要领及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4)实验时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互相监督,以免发生学生偷拿药品、违规操作等事件。
(5)教师要会使用常用的急救药品和灭火器材。
3.实验室要以防护为主,要配齐安全用品,要加强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使参与实验的师生,人人都能提高警惕。
(1)准备实验时要准备防护及保险措施,实验装置要牢固,放稳妥。
(2)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在实验中严禁学生随意混合化学药品,以免发生意外,并仔细审查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
(3)实验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实验室伤害救护常识,做好急救工作。
4.实验室要确保用电安全。
(1)任课教师要严格控制学生实验用电,尽量使用36伏以下的安全电压。
(2)实验室供电线路的布设电线截面和保险丝的选用,要符合安全供电标准,供电线要定期检修和更换。
(3)安装电器设备要做到电流、电压与用电器的标称值匹配。
(4)一般情况下用电器都应接地线并经常检查接地线是否良好。
(5)实验室应装设漏电保护器,离开实验室时要将总电闸断开。
(6)清洁大扫除时,不能弄湿电源线,不能用潮湿的手触摸正在工作的电器设备。
(7)电线或电器盒盖破损要及时修复,以免高压导线裸露伤人。
(8)检修电源线和用电器时必须切断电源,切忌带电操作,所有电工工具应有绝缘良好的手柄等。
5.要管好用好化学危险品。
(1)凡是有易燃、易爆、毒害等危险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能燃烧、爆炸或中毒等导致破坏财产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化学药品统称为化学危险品。
(2)中小学实验室中接触到的化学危险品有七大类,包括氧化剂、自燃品、遇水燃烧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毒害品和腐蚀品,要严格管理,谨慎使用。
(3)化学危险品储藏室要有防盗、通风设施,并安装防入侵报警装置,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储藏室内及门外一定空间要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4)化学危险品储藏室内,化学危险品应分隔存放在专用柜内,避免因混放而诱发爆炸、燃烧事故发生。
(5)危险品的购买、存放、领取、使用、回收等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剧毒药品(氰化物、砷化物、升汞等)要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限量发放,取用量要逐一登记,用有剩余要回收,回收数量要入账。
(6)如发现危险品特别是剧毒品被盗,要立即报告校领导,并通知当地公安部门查处。
(7)做有强刺激或有毒气体烟雾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使用水银做实验,要防止水银蒸汽中毒。
(8)不准用汽油代替酒精或煤油作燃料。
(9)酒精、汽油等易燃液体大量撒落地面时,要立即打开窗户或排气扇通风,并严禁在室内使用明火,以防可燃蒸汽爆炸或起火,禁止在实验室内存放食品或吸烟。
6.学校要定期检查实验室消防设施。
(1)实验室的消防设施,如沙箱、沙袋、灭火器、消防水管、桶等都要定点布设,做到使用方便。
(2)开学时要全面检查所有消防设施,发现有破损的及时维修,发现有过期的及时更换。
(3)实验室要加固门窗,管好钥匙,安装防盗设施,做好防盗工作。
7.要处理好突发事故。
(1)实验室发生触电、中毒、爆炸、着火、失窃等突发事故,要迅速果断处理,并立即报告校领导。
(2)事后要查明原因,总结经验,制订防护措施,并把事故发生原因及损失情况报告主管部门。
五、体育课管理
1.学校要制定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教师岗位安全职责和体育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环节安全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落实责任。
2.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制度和预案,观看警示案例,进一步明确各自责任。对体育教师进行预防运动伤害和基本救护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预防和处置运动伤害的能力。
3.要注意体育活动安全管理要领与方法。体育活动尽量安排在校内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讲清注意事项;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参与整个活动,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绝不能中途离岗。
4.体育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组织教学。
(1)课前
①体育教师在学期初要与班主任老师及时沟通,全面掌握学生体质情况,应注意学生特异体质、特殊疾病、特殊日期;对特异体质的要格外关注,课堂中安排适宜的运动项目,体育课教学注意学生完成动作的差异性。
②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场地和器材情况,合理布置教学场地器材。发现有松动、破损的设施和场地不平整等,要及时处理,暂时无法处理的要坚决停用;发现周边有杂物的,要及时进行清理;科学调度,加强教育,有条件扩大活动面积。
③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的布置和选择好教学的场地和器械。
④课前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械情况,避免不合理的教学场地与器械对学生安全的影响。
⑤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及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不得未经批准,私自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及内容。
⑥课前让学生明白课堂纪律,得到学生的认可;面对学生的违纪,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机智处理,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课中
①注重对学生进行衣装检查,体育课教师在教学前要仔细地检查学生穿着,学生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允许学生着紧身服、牛仔服、裙子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服装,不允许学生着皮鞋、高跟鞋、凉鞋等进入课堂。一些可能因运动给自身或他人造成损伤的佩物、饰品、物件等要禁止进入课堂。
②准备活动要充分,每节体育课都必须做好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③准备活动还应该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重点加强某部位的针对性练习活动,避免受力肌肉和关节的受伤。
④加强安全教育,严格课堂纪律,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⑤针对特点,科学教学,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教学内容特点,突出科学性、技术性、灵活性,有效组织教学。
⑥教师在教学中应安排基础较好的学生率先练习,以激励他们的勇气,通过降低要求和标准、教师的保护与帮助等措施,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并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从而逐渐克服不良心理,提高自信心。
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技术动作,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动作的练习,避免因非正确的动作引发学生安全问题。
(3)其他
①在组织学生练习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活动的要求和规则,并在知识、技术上进行指导。
②为学生提供有效地保护和帮助,完成较为危险的动作要注意防范;学生受伤或有受伤可能切记要进行救治。
③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自由活动,自由活动尽量不要安排对抗性较强的活动。
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体育器械性质,合理使用学生搬运器械,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5.应急处置。
(1)教师发现学生身体不适或受伤时,应当立即询问了解情况,视情况采取适当救助措施。
(2)对于伤情严重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医务室前来检查诊治;若学校未设置医务室或医务室无法处置的,应立即报告校领导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院救治,在处置的同时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