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核电区小学坐落于海阳市核电站北邻、核电区管委驻地。南邻黄海,北靠菩萨顶山,依山傍海,是一所美丽的滨海小学。2007年被评为“烟台市小学教学示范学校”,2013年11月搬迁新校,占地面积19890平方米,学校建有三层教学楼一座,各类教育教学设施比较齐全,音、体、美、数学、科学仪器均达到标准。学校已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录播室、校园电视台、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齐全。
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9名,教职工22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7人,专科学历5人,达标率100%。学校制度比较健全,管理较为规范。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有较强的上进心,具有团队合作意识。领导干部虽然短缺,但业务能力比较强。
(二)优势分析
1.学校工作氛围
核电区小学教职工团结向上,有强烈的进取心。领导干部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团结全体教职工共谋学校发展;教职工逐步形成了工作比较负责、勤奋、敬业的优良作风;教师事业心强,有干劲和创劲,对学生发展、自身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都有饱满的热情和很高的积极性;学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士气,也增强了全面提升学校水平的信心。
2.教师队伍:
教师大多是通过全市公开选拔的优秀年轻教师,以中青年为主。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工作干劲都有优势,即使新教师经验不足,专业水平、课程研发能力、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等等有所欠缺,但可塑性极强,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优化组合。
(三)劣势分析
1.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是新建学校,基础设施需要不断添加或更新,再者年轻教师调入、调出比较频繁,教职工的培训及教师队伍的素养不够稳定。教师队伍的年轻化,面临着工作习惯不定型、经验严重不足等问题,从而造成师资水平的苍白无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有各项制度已经不合时宜,造成现有的各项制度不健全,也不完善,开展工作时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障。
2.领导的课改意识和专业能力亟待提升。学校领导班子中的学科领导只有2名,课程领导力不够强大,对课程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教师专业课程能力不强,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专长不突出,“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3.德育课程一体化缺乏有效策略。尽管学校在学生三大学习习惯养成和文明礼仪等方面有一定的序列化训练,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小学德育目标不够清晰和具体,学校活动承载的德育因素没有有效利用。
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新格局没有形成。德育评价的全程、全员的多元化体系还不够完善,德育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相对薄弱。
二、学校未来发展目标
修订适合校情的《核电区小学学校章程》,形成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体系。
办学思想: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办学理念: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教师目标:德能并举,和谐共进。
学生目标:讲文明、勤学习、善运动、有才艺、会创造的“五星少年”。
校 风: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教 风:敬业 爱生 博学 乐教
学 风:勤学 好问 自信 奋进
校 训:诚信为人 认真做事
学校将立足实际,精心规划,聚焦核心素养,抓住现有的课程统整、学本课堂、课题研究等有效策略,努力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力促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重点工作与愿景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
1、目标体系
根据“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育人特点梳理课程,组织教师研发、整合课程,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满足学生自主成长的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管理路径
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二)校本课程具体化
1、目标体系:
(1)开齐开好国家、地方课程。
(2)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学校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构建科学性、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选择需求。积极开发实施兴趣特长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编制一定数量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着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消除学科割裂,减少课程门类,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管理路径
(1)修订完善《校本课程建设、评价与奖励细则》,继续推行“学本”课堂教学研究,深入突出教师主导、以学为本的地位。完善评价机制,坚持目标导向激励。不断优化教师评价策略,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完善教师奖惩制度。
(2)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策略。遵循以学定教、少讲多练的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探索建构有活力的、个性化的优质高效课堂。
(3)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由教师自组研究团队,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把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课题研究,并通过定期交流研究成果、解决问题困惑、总结提升经验等方式,促进课程的整合实践。
(三)“高效阅读”精细化
打造“书香校园工程”,加强“高效阅读”。
学生层面: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富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基。
教师层面:在教师中积极倡导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使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阅读有益的教育专著和高品位的经典著作,提高教师素养,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让我们的教师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学校层面: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校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构建书香型校园、学习型校园。
2、管理路径:
(1)高效阅读要本着规律化是基本途径、量化训练是重要手段、系统化是根本保证的原则。具体实施如下:
1、训练环节:先机能后阅读
2、打实基础:先记忆后阅读
3、训练材料:先简易后繁难
4、训练过程:先集中后分散
5、训练重点:先提速后增效
6、训练课堂:先准备后训练
7、阅卷方式:先交叉后独立
8、核对答案:先表达后对照
9、效率调查:先多数后少数
10.教师评价:先表扬后纠正
(2)培训模式:
一是省专家现场专业引领(一级培训教师隋春娟、李秀霞参与)。
二是一级培训教师对二级培训者(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三是全体实验教师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普遍性的校本研修活动。
(四)学业质量最优化
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管理,而科学、合理、符合校情的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本保障。在我们看来,如没有强有力的管理评价制度作保证,任何形式的教法、活动创新,都只能是“花拳绣腿”“徒有其表”。因此,每年开学初,我组织领导团队及全体老师、部分家委会、学生代表,反复磋商,几易其稿,修订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强化了教师的职责,明确引导新学期工作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是通过提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明确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批改、检查、辅导的具体实施细则。二是通过提升教师考核细则的全面性与指向性,细化教师在集体教研、磨课赛课、研修培训、常规检查、考试成绩等诸多方面积分要求。充分协调教师和领导之间被管理与管理的现实矛盾,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2、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教学质量
强师兴校,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本校《农村青年教师一体化培养策略研究》的市级课题为抓手,培养了一支师德优秀,业务过硬,特色突出的教师队伍。
一是建立完善“导师制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一方面,实施导师制,建立导师团,由业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组成,并明确每人的指导方向和指导领域。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可及时向导师请教。另一方面开展平行班师徒结对子。 “新学老”是要求新教师“影子学习”,跟着师傅去听课,学习老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
二是开展“研、训、谈、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科学管理课堂,促进质量提高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落实好课前准备、课中训练、课后辅导,切实做到“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
(1)课前:紧扣课标、细研教参
(2)课中:针对薄弱,增加训练
(3)课后:关注后进,增加辅导
(4)线上:开足课程,有条不紊
4、养成学习习惯,强化学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我校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力”的不断提升,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要抓手。
(1)开展活动,强化习惯养成
(2)榜样示范,让学生有明确的好习惯认知
(3)立足课堂,反复进行习惯养成训练
(4)家校联手,加大养成教育力量
上述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家长、学生、老师的共同努力。筚路蓝缕硕果盈枝,正是我校多措并举,脚踏实地地前行,才让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慢慢提升起来。在今年的教研室组织的全市质量调研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海阳市乡镇小学中均名列前茅。在海阳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有4个学科赢得参加烟台大比武的参赛资格。我校2021、2022连续两年被评为烟台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荣誉只代表过去,要想再辉煌,我们将继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