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烟台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的收官之年。1月25日,在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立足新起点 开创新局面”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就三年行动以来,烟台市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效进行提问,对此,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贤成进行回答。
宋贤成回答说,三年来,围绕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烟台市加快推进优势产业示范、潜力产业突破、科技创新强基、生态保护固本“四大工程”,明确阶段目标、细化实施路径,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经初步测算,2023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圆满完成了示范区总体目标。
海洋优势产业实现提档升级。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争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处,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预计全市水产品产量突破190万吨,比上年增长5%。海上风电产业装机容量突破190万千瓦,年发电量40亿度,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27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海洋文旅产业强势复苏,加快建设总投资过千亿元的海上世界、芝罘仙境、崆峒胜境等一批重大项目,预计全年接待游客7800万人次,实现收入970亿元以上,比上年分别增长46%、52%。海洋交通运输成功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蓬莱东港区、栾家口港区、西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超40亿元,202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8亿吨,比上年增长4%以上。
海洋潜力产业实现突破发展。海上航空航天产业快速起势,东方航天港落地产业项目22个,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引力一号”海上首飞成功,累计成功保障我国9次、48颗卫星海上发射任务。海工装备产业方面,交付了全国75%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培育海工装备领域规上企业3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300余家,产值突破260亿元。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方面,试剂级鱼胶原等3个产品完成产业化开发,产值突破200亿元。海水淡化产业能力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建成项目27个,裕龙石化日产14万吨海水淡化厂一期建成,新增海水淡化能力6万吨,全市日产海水淡化能力突破14万吨。
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类科创平台35家,培育海洋领域科技型领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入选泰山系列蓝色专项领军人才2人,位列全省第一。龙口(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全省首个海洋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渤海新区黄石湾海洋经济区总部基地加快建设,入驻中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产业链项目20个,形成“总部基地+孵化加速器+新园区”三位一体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格局。
海洋生态保护基础不断夯实。八角湾、庙岛群岛海域获批国家级“美丽海湾”,南北长山岛群、大黑山岛、砣矶岛入选国家“和美海岛”,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市入海排污口、人工渔港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如期完成,整治率达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9%以上,超额完成省管控目标。成功举办中国烟台第五届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累计增殖放流水产苗种23亿单位。长岛国际零碳岛规划研究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