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双新”的时代背景下,本学期,学校落实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全员网格化管理育人”为体式,更好地通过“项目化学习”、“小先生讲堂”、“种子课堂”三个路径,深入推进“真善美常态课堂”建设,更好地推进国家课程项目化和主题化整合,深入推进学校“真善美课程群”建设,为课堂助力,为成长蓄力,真正让全体师生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向内丰盈,向外拓展,每天都能“遇见更美的自己”。
一、明晰一个核心理念,把握教改方向
核心素养是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师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意识,真正走向素养本位?为此,学校潘校长撰写了《对照新课标,执行新方案,开启新征程》、《2023-2024学年度学校重点暨学校中期发展规划要领》、《九步教研法》,文章印刷后发给了每一位教师,供老师们学习。为了能让全体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务处以每日一读的方式,带领全体教师学习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观看课标解读视频,通过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内化吸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白了“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它与学科教学有什么关系”“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等问题,深入理解了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打造同课异构,提高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每学年我们都利用集团化办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使不同教师对教材同一内容,运用的不同教学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能让老师们在不同的构思中、互相的学习中,找到差距、补齐短板、改变教学方式,完善教学风格,促进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023年9月2 2日,丽湖教育集团在罗山初级中学开展了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罗山初中的王春琳老师设置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选出最简便的实验方法,并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我校的焦桂丽老师教学目标明确并贯穿始终,首尾呼应。焦老师和蔼的笑容,平和的态度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们如沐春风。温泉学校的刘绍玉老师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准的归纳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三位老师,都能将课着眼于实际,将化学带进生活,用问题驱动思考,落实了学科素养,培养了化学精神。
下面重点评价一下我校焦桂丽老师的课。焦老师的课有点符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这就说明我们老师已经在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先从莒县养桂花的张姐的一个视频开始,视频介绍桂花适宜在酸碱性合适的土壤中才能生长,从而引出:怎么知道所在的地区土壤是酸性还是碱性呢?本节课设计了以下任务:引出课题--出示学习任务--新课解决问题--归纳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帮助张姐解决实际问题--引申从“不毛之地”到“沃野粮仓”,黄河三角洲变身记。整个课堂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回到生活。课堂遵循“以终为始”,课堂一开始提出问题,整节课的所学都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利用所学来解决课堂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聚焦主题教研,助推课堂教学
主题教研活动是学校教研的重头戏,教师能够沉下去思考与探索,整合集体的智慧形成一定的教研成果,并将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益。本学期,各学科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确定一定主题,展开深度的探讨与实践。
教学内容结构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课程标准应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王晓枫老师执教了《梳理世界历史发展三条线索》,老师让学生课后对照课本目录,将一册半的知识进行了思维导图的梳理,然后课上将这一册半的知识分成三条线索去梳理,给学生脑中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零碎化的,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一文多用。一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多次得到利用,这就是“多角度反复”的文章利用技巧。一篇课文可以通过创造性改编,实现“听、说、读、看、写”等不同形式的教学目的。通过对阅读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加深对文本词汇、语音、语法、语篇、语用等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深度阅读,促进知识迁移。每次听张晓伟老师的课,都能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张老师对阅读文本的把握是值得我们英语组每一位老师学习的。
迁移运用。学习如果没有迁移运用,将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那么学习者的学习就只是简单的复制、机械的记忆、肤浅的理解,仍停留在浅层学习的水平上。“为迁移而教”的重要策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又要善于指导、启发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这样就能促进学习方法的迁移。徐韶玲老师在领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求证的时候,先完成的同学接着思考根据已知条件,你还能求证出什么,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探究的乐趣就展开了,优秀生就培养出来了。
课程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载体,课堂是激发学生智力思考的殿堂。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协调好静和动的关系,即:尽量给学生静学、静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看似安静中达到思维的灵动;尽量给学生动嘴讲、动脑写、动手做的机会,在实践讨论中达到思想的沉静,努力解决课堂教学中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的浮躁之气。我们引领教师要敬重课堂的话语权,聆听课堂齐答中不一样的声音,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一幅图片,都要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载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我们提出教师“三不讲一讲”原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老师不讲,学生能自己探究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讲明白的不讲,当错误点超过30%时,教师要引导点拨。课堂上,学生思维灵动,或主动站起来补充、或大胆质疑、或互相总结评价,人人都是讲题的“小先生”。现在在我们的教室里,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来交流,我来给他补充,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老师我也来说说……
本学期我们全力开展“小先生制课堂”,课堂上,40位学生就是40位教师。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基于自己的思维水平去发现,去探索。基于差异,学生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发现,交流碰撞时学生独特的视角常常出乎教师的预料,实现师生教学相长。随着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努力实现两个“不依赖”:不依赖教辅资料,教师根据需要精准命题、精准练习(化学组的李弘成老师利用暑假时间,将初三、初四化学各出一套习题);不依赖题海战术,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一切向课堂要质量,向科学的方法要质量。学生每天进行自主反思作业,根据一天的学习情况,围绕学习态度反思、知识盘点反思、错题整理归纳、难点内容巩固等,在反思中学会学习,比如语文作业聚焦读写素养提升,每天进行阅读。
四、关注因材施教,课后精准课堂延伸
学生课后的知识回顾和复习是学生课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后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的课后学习应该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状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现实需求,不求多但求精,让课后学习为学生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实现“作业瘦身”。
作业是培养学生相关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能仅仅窄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我们根据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作业中获得提升,使作业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老师们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的知识量、思维量、信息量的差异,让每个学生的作业不再是对知识重复学习的简单劳动,二是让作业变成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强心针”。
学生每人一本错题集,课后学生可以根据错题集反复练习、重点突破,进行再检测,以精准的联系助力作业达标,也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有效的练习提升,让学生对自己的短板进行精准重点突破,极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五、开展多彩活动,硕果累累迎元旦
一个学期以来,在潘校长、隋校长的领导下,师生面貌焕然一新,全体师生进行了成果展示。语文组进行了诗意人生——诗歌创作比赛、数学组进行了小小设计师比赛、英语组进行了“倾听英语之声,绽放朗诵之美”英文朗读比赛和“观英文之美,享书写之乐”英文书写比赛、理化生组进行了家庭小实验比赛、历史进行了大单元思维导图设计比赛、地理组进行了“我的家乡”旅游宣传设计、思政组进行了庆祝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故事会活动以及大众日报党报朗读活动。教务处组织进行了作业设计大赛以及命题大赛,老师们积极参与,研读新课标,钻研新题型,比赛中大显身手。为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快速的成为学校的生力军,教务处进行了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从青年教学比武中可以发现一部分青年教师成长的特别快,课堂的设计、良性互动都进行的很好,当然比武中也发现了部分弱者,我们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了单独评课并进行了二次听课。各组活动的开展,激励了一部分学生的成长,下个学期我们会加大活动面,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真正实现活动育人。
尽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距离办让人们满意的教育、与优质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会在招远市教育和体育局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