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初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日期:2024-01-12     

字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先导性工程,也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基础性工程。在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新的时代呼唤更加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开发区三中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重点环节和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使教育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一、学校教师队伍现状


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专业发展方面,学校依据梯级名师培养工程,以教师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体系,涌现出一批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其中,现有山东省特级教师1人,烟台市名师工作室成员1人,烟台市优秀教师3人,烟台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8人,烟台市教坛新秀4人,开发区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成员各1人,首批教育领军人才4人。总体来看,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高,涌现出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尚未培养出烟台名师、齐鲁名师等更高层次的名师队伍,学科优质课评选成绩与区内优秀学校存在一定差距;青年教师队伍中,冲出开发区的“冒尖”人才不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进步空间,中年教师和老教师队伍中,个别教师面临发展瓶颈期或进入职业倦怠期,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教师专业素养亟待运用系统化、科学化、精品化的培训工程进行助力提升。


二、教师队伍发展目标


以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名师梯队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构建和完善以学校为基地、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实践为导向,完善学校师资的自培,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建成一支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愿望的,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广泛的求知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持久的合作理念,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三年内,力争新培育区级教坛新秀、领军人才5人,市级教坛新秀3人,进一步提升学科优质课和教育教学水平,力争五年内在烟台名师队伍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向齐鲁名师等更高层次荣誉发起冲击。


三、启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划分“五个层级”,打造“四支队伍”,构筑“四个平台”


突出“全主体参与”,聚焦老、中、青三个群体精准发力,打造全序列梯队式教育人才队伍,实施教师分层培养评价,根据发展规律将教师分为入职期、胜任期、成熟期、突破期、传承期五个层次,培育好青年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名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四支队伍。并依据分层培养目标,科学搭建“新秀露台”“精英擂台”“名师讲台”“班主任展台”四个成长平台,通过师徒结对、擂台比武、集中研训、网络研修、跟踪评价、过关考核等方式对其进行培养与评价。要求所有学校的老、中、青教师群体全员参与,人人都有培训任务,个个都有发展目标,保障全员练兵、全员锤炼、全员展示,有力促进人才梯队的有序流通,有效激发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活力。


(一)培育青年教师队伍,打造“新秀露台”


青年教师是教育振兴的希望和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培养的成败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成败,学校遵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规律,对青年教师进行进一步分层,通过打造“新秀露台”,以课程为引领、校本研修为依托、教师自主发展为主线、评价激励为保障,夯实新教师职业信念和专业基础。


1.职初教师(教龄0—1年的入职期教师)


(1)开展青蓝结对工程。选拔教学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新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师徒结对,开展“传帮带”的培养工作。注重“培、用”兼顾,每周开展至少三次师徒新课“互听”活动,师父上好“示范课”,徒弟上好“模仿课”,及时做好跟踪记录和评课指导,指导新教师掌握基本教学规律,学会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带动新教师快速熟悉、掌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推进新教师扎实掌握教育教学和课堂驾驭能力,胜任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教育责任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能较好地达到对教师职业的认同。


(2)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和专业提升工程。配合区级培训开展校级培训,主要开展“职业领悟与师德践行、教学常规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与育德体验、教学反思与教研基础”四个维度的任职培训,帮助新教师形成教学研究意识,熟悉观课议课、教学反思、案例研究等教研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技术基础应用能力,为专业发展助力。同时开展新教师专业提升工程,注重对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跟踪指导,新教师要上好入职之初的“亮相课”、每月一次的“汇报课”、学期末的“验收课”,将“新秀露台”打造成为新教师磨练、提高和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2.胜任型教师(教龄2—5年的胜任期教师)


(1)开展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每两周进行一次培训,聚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核心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实操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科学设置培训专题,围绕“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与学科知识、学科育人与教学反思、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四个维度设置培训课程。重点提升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分析、对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堂作业的设计等专项能力;指导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形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能力;引导青年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从合格教师到胜任教师的成长计划,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2)开展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活动。与东西区结对学校开展合作,开展校内、校级两个层次的教学教研活动,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同课异构、异课同构、教学大比武、研课磨课、合作研讨、反思重构等方式,鼓励青年教师在实践中研磨,在研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展示,汲取专家和同行的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策略,形成学科育人的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初中各年级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能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二)培育骨干教师队伍,打造“精英擂台”


3.成熟型教师(教龄6—12年的成熟期教师)


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通过打造“精英擂台”,采取专家指导、专题研修、教学比武等方式,培养教育领军人才。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学校教育教学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扩容提质。


(1)开展骨干教师专业素养突破培训。每个月开展一次骨干教师专题研修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综合运用专题讲座、微课程分享、案例研修、参与式培训等形式引导教师加深职业理解,提升教育境界。聚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重点围绕“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四个维度设置培训课程。重点包括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课程优化设计及实施、课堂教学创新、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深度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学生评价改革等专题内容,提升骨干教师在课程教材改革背景下,引领学科团队提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2)利用“精英擂台”和“教学大比武”,提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形成“比学赶超”“优中选优”的竞争氛围,根据教师大比武、课堂教学、教学常规等量化积分测评,选拔出骨干教师中的“种子教师”,采取“名师导师”制,选取校内名师为教师配备“影子导师”,教师深度参与导师的备课、授课、反思等工作环节,吸收导师教学实践精华,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探寻个人教学问题改进策略;进一步促进教师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形成风格,形成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能主持开展课题研究,推动骨干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和跨越。


(三)培育名师队伍,打造“名师讲台”


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领军者和旗帜,是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学习、追赶、超越的目标,因此应最大化地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形成“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队伍”的梯次培养和晋级模式,畅通教师成长进步的渠道。


4.专家型教师(教龄13—25年的突破期教师)


(1)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选拔区市级以上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领军人才等作为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以教学评比为平台,塑造工作室成员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以教学论文撰写和命题活动为契机,提高工作室成员教科研能力;以指导青年教师为抓手,开设“名师示范课”、“名师讲座”,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以凝聚群体智慧为宗旨,搭建好深度课堂改革,助推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2)开展名师突破提升工程。组织开展读书与研修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访谈交流等系列活动,共同提高名师队伍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围绕提升教学教研指导、信息技术应用、优质课程打造、教师队伍培养等模块,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塑造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思想、生成标志性的成果、提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推荐校内名师积极参加区级、市级、省级以上高级研修和优质课比赛,实现教学水平的精益求精。逐步成长为区、市内有影响、学科上有地位、学术上有成就的教育教学名师,成长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5.资深教师(教龄25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


资深教师是教育传承的薪火。应充分发挥好老教师的示范效应,帮助老教师回顾并推广教育教学经验,使好的经验和资料能得到延续和积累,同时引领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本领,鼓励他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岗位焕发新的教育教学能量;组织青年教师拜师,传承他们的宝贵经验。完成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有效带动学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培育班主任队伍,打造“班主任展台”


班主任队伍是教学管理的主力军,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将带动教风、学风的进一步转变和提升,应创新思路、优化措施,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1.以培训促成长。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班主任培训班,以专家讲座、一线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典型案例互动研讨、专家点评等形式,开展班主任育人艺术、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解读、校园安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6大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2.以比赛促提升。搭建班主任成长平台,举办全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采用选拔和抽查相结合方式进行,设置理论知识、主题班会设计、教育故事叙述、情景答辩等环节,全面考察班主任综合能力。同时选拔优秀班主任参加区级以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通过级部、校级、区级三级比赛体系,遴选出名班主任队伍,引领学校进一步打造专业化班主任团队。


四、开展“四项工程”,为教师专业成长架设“四级保障”


(一)开展读书领航工程,构筑知识保障


建立健全教师读书学习制度。设立“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专题分享会、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研讨、知识竞赛、藏书评比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激发教师读书、爱书、藏书、用书的热情,引导教师在读书中明晰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丰厚教师的人文底蕴。充分挖掘学校图书室、网络图书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借阅制度,为老师阅读提供帮助。探索“名师赠书”“结对赠书”“图书漂流”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图书来源。通过名师讲学,向广大教师推荐优秀出版物,介绍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提高教师读书品味。把读书工程打造成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品牌项目,不断提升影响力。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


(二)开展教研提升工程,构筑专业保障


一是聚焦整体,实施主题式校本教研。通过学校教学与教研数据的整体分析,抓住共性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因素、理论困境和解决路径,每学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1到2次以专家教师引领为主要形式的主题式校本教研。二是聚焦学科,实施专题式校本教研。梳理学科系列突出问题,抓住问题关联的教学情境,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专题式校本教研。三是聚焦年龄,实施分层式校本教研。通过基于年龄的教学与教研数据分析,了解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等3个年龄阶段教师各自专业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每学期开展1到2次分别以实践引领、教育科研、课程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分层式校本教研。四是聚焦问题,实施课题合作教研。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小课题的申报、研究、成果展评系列活动,坚持立足于校情、教情和学情,敏锐发现教学中一些影响教学效果,制约质量提升的“细小”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活动。抓好课题的常规管理,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对重点课题实施项目协作攻关。


(三)开展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构筑技术保障


坚持以“互联网+”模式为基础,以信息技术2.0工程为抓手,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平台,重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与信息化教学理念深度融合。制定与教育教学实践相适应的信息化行为规范和管理流程,从备课、教研、课堂模式、作业设置、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制度规范。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提升培训,重点学习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的教学设计优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组建与学习方式变革、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教学等专题内容,使全体教师具备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教学理念接轨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开展以“信息化教学”为主题的示范公开课活动,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实实在在推进融合创新应用,切切实实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大胆探索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一个完整的、多方位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系统。


(四)开展深度课堂改革工程,构筑发展保障


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规范课堂”“创新课堂”“深度课堂”。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深度课堂改革培训和经验交流。围绕“如何有效组织课堂互动”“如何做到因学定教”“如何引领生生互动”等话题,探讨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宝贵经验。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程标准,积极构建基于目标的“学、评、教”一体化课堂模型,探索学科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指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深度理解与实践创新,确保学生学会、会学、学好。推行“学案导学—合作互学—展示交流—检测评学”教学模式改革,确立自学、互学、展学三个核心要素,通过“因学定教”“顺学施教”“以学论教”,逐步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体系,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组织教师开展深度课堂教学实践和大比武,注重教师教学设计、精准备课、课堂引领、个性施教四环节实施和评价,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总结、问题探究、知识内化四环节的考察和落实,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改革发展动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