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渐成林,读懂烟台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日期:2024-01-12      来源: 凤凰网

字号:

推动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方案落地落实,任务完成率全省领先;获评1项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助力烟台实现“零”的突破;新争取4项省级以上自贸区试点政策;新增4项国家级首创成果,累计达到23项、占全省比重达43.4%,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数量全省第一;新增5项联动合作示范项目……

一组组数据犹如亮眼的“拼图”,呈现的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制度创新“苗圃”渐成“森林”的背后,是烟台片区2023年始终抓发展谋创新的“积厚成势”。

图片

作为自贸大家庭的一员,烟台片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高质量创新为核心,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速发展成为创新特色鲜明、开放成色十足、产业优势突出、创新动能强劲、营商环境优越的自贸片区之一。

刚刚过去的2023年,烟台片区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全产业链创新、深化新旧动能转换、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海南自贸港和黄河流域联动发展等重点领域,紧扣产业发展、企业所需,推出32项被省级以上复制推广的高含金量制度创新案例。

其中“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成为全省唯一既获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又荣膺全国“最佳实践案例”的自贸片区。

4项入选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首批“最佳实践案例”,数量在27个自贸片区和功能园区中位列第二。

17项被省政府印发推广,占全省总数的43.6%。

1

探路差异化发展

人生病了,去诊所医院看病;宠物生病了,去宠物医院治疗……但如果企业环保体系“病了”,又该去哪儿求医问药?在烟台片区,我们耳闻目睹了为企业提供环境治理的“一站式”服务。

在这里,聚焦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诊断问题—治理问题—回访服务”环节,组建“环境医院”联合体、搭建“环保管家”信息服务平台,汇聚环保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绿色发展。

图片

截至目前,已累计解决省内外100余家企业的环境健康问题800多项、提出“定制化”环境治理建议1200余条。

这仅是2023年烟台片区聚焦产业、服务企业开展差异化探索的一个缩影。窥一斑可见全豹,多组数字揭示出烟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打开了差异化探索创新的“多维密码”——

紧盯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目标任务,烟台片区把绿色作为自贸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2023年,推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整体清洁生产审核等4项省级案例,包揽了全省绿色低碳领域复制推广的全部成果。

截至目前,烟台片区先后形成16项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项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8项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成果,数量全省最多。

从宏观到微观、从山林到海洋、从产业到经济……绿色低碳创新持续焕发活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与近湾浅海不同,深远海开放水域的养殖前人没有走过,是全新的空间、全新的模式,也必然会催生全新的业态。在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的加持下,我们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趟出一条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新路径。”

日前,在商务部主办的“投资中国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投资促进活动中,烟台经海渔业公司总经理郭福元以自己和企业的亲身经历,向与会嘉宾推介自贸红利带来的满满获得感和重大改变,多次赢得与会者热烈掌声。

立足海洋资源禀赋,烟台片区围绕建设海洋强省示范区,把海洋作为“最大特色”,不断引领海洋经济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能级跃升。

持续发力,破题解题。从海洋牧场平台确权保障装备下水,到金融创新保障深远海养殖,从引进先进设备保障活鱼批量“零损伤”装船,到开发标准船型保障活鱼运输需求,烟台片区不断延伸装备型海洋牧场制度创新链条,引导海工企业“油转渔”。

2023年,针对网箱平台养殖活鱼装船死亡率高等难题,创新建立全国首套“活鱼装卸操作设备”引进减免税制度路径,帮助企业享惠减免税比例达85%。

获批全国唯一“养殖渔船建造管理”省级试点,有效满足海洋牧场网箱平台饲料补给和活鱼运输需求。

截至目前,通过全流程、全环节制度创新,已保障投用8座深远海网箱平台、平均每座网箱年产值约8000万,代表山东自贸试验区唯一亮相上海进博会“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成就展”。

服务项目,改革发力。全国首推海域立体分层确权,由“平面用海”向“立体用海”跨越,破解产业文化中心桥梁工程等用海项目堵点。

全省首创用海审批联席机制,实施“一次告知、分类指导、三级联动”用海审批集成式改革,平均节省办理时间2个月,累计服务项目61个、办理海域使用面积1500余公顷。

2

共筑开放“桥头堡”

面向大海,开窗风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推动烟台片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强大动力。

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烟台片区积极发挥“区关港铁”联动和关地协调联席会议机制优势,贸易便利化指数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图片

聚焦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打造区域性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混铜、混铁日韩转口量均领跑全国,保税混油量全省领先。

推行大宗商品“取消备案、汇总审价”通关改革,助力通关效率提升4倍,节省担保资金支出1100余万元。

建立AEO企业全周期服务新模式,AEO企业法检商品平均检测时间压缩40%,帮助韩华海洋工程等企业年均节约成本800余万元。

敞开大门,世界舞台上的“自贸烟台”声音也愈发响亮。聚焦日韩消费品集散中心建设,搭建中韩贸易海上“跨国快递”新平台,为企业压缩通关时间和降低物流成本。

首创海运快件进出口环节税收征管方式改革,提高货物监控作业效率2倍以上,进一步巩固烟台口岸日韩商品进口优势。

聚焦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持续推进跨境交付业态发展,促进软件研发、数据外包等服务出口,获批山东省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保税维修、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蓬勃发展,助力烟台片区外贸进出口总量占到山东自贸区的近40%。

3

攻关制度性障碍

解码全产业链开放,既要心中有“数”,看得到问题难点,更要眼中有“景”,找准破局良方“对症下药”——

持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创新全链条,烟台片区争取到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试点,打通从药品通关便利、药物研发到生产领域的制度创新链条。

图片

产业全链条的吸引力,不但以要素保障为纽带,还要源于创新理念的趋同。

围绕生物医药领域跨省协同联动,烟台片区在山东自贸试验区率先推动与海南自贸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战略合作,在全省率先将2款海外特药纳入本地普惠性医疗险,让烟台居民不出国门即可使用海外特药。

不仅如此,围绕汽车、化工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烟台片区以制度型改革贯通上下游关键环节,优势产业链创新“开花结果”。

服务化工新材料产业方面,全省首创粉尘监测预警新模式,形成粉尘涉爆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分级预警“一张图”。

建设全省首个LPG检测分地点实验室,实现进口液化丙烷等LPG产品“即靠即检、即检即放”,年节省企业船舶滞港费近亿元。

服务数字经济产业方面,落地全省首单数据知识产权存证质押融资,助推数据要素“知产”变“资产”,帮助山东宝源生物公司以数据存证证书为抵押获批1000万。

2023年,烟台片区利用自贸试验区“直通车”优势,先后争取落地自贸区两用物项出口管制、启运港退税、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服务产业突破制度性障碍。

其中,获批商务部两用物项出口管制试点后,大力推行两用物项出口许可便利改革,出口审批环节压缩50%、审批时间缩短至1天。

4

营商环境再升级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软实力。聚焦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企业获得感,烟台片区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倾力打造一张极具辨识度的营商环境名片。

快人一步,领先一筹,流程再造跑出“加速度”。“感谢窗口的工作人员,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为我们外籍教师办好了手续。”华圣国际学校外方总校长Miller Elliot感慨。

图片

自去年以来,烟台片区争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权限下放自贸试验区,外籍人才办理来华工作许可延期业务从受理到拿证仅需1个工作日。

在此基础上,针对外国人才在山东自贸试验区内跨区域转聘重新审批问题,烟台片区联合济南、青岛片区搭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互认机制,申报材料精简60%、审批环节压缩70%,畅通外籍人才创新创业“绿色通道”。

“政务服务标准化”“掌上续证”“境外投资一件事”等等,在烟台片区政务服务大厅,见证了无数个创新故事。

工程建设项目“全随机评标”创新,为单个项目节约交易成本2000-4000元;“一码管地”改革,破解政府内部“数据孤岛”、企业群众多头跑等难题,完成土地招拍挂17宗;跨境税源管理服务升级,落户全省首个跨境税收服务联盟创新实践基地,帮助企业享受境外税收减免近3500万元。

从“集成服务”“帮办代办”,到“企业服务专区”“涉外服务专区”……如今,这些政务服务“名词”在企业和群众中交口称赞,真正实现“进一扇门、办百家事”。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展望已经来到的2024,烟台片区将奋力发扬“奋勇争先、一马当先”的“两先精神”,坚定不移走开放之路、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育共赢之果,高质量实施“蓝色自贸”“产业自贸”“枢纽自贸”“科创自贸”“便利自贸”五大专项行动计划,推动烟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实现更大跨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