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中期评估位列全国第三,再次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协和山东省政府在烟台成功举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国内首个900兆瓦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暖工程投入运营……2023年,烟台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全方位深层次的绿色变革正在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当好绿水青山
碧海蓝天守护者
冬日暖阳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东侧的海滩上,各类海藻和海草随着海水起舞,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
“礁石上这些成片的叫铜藻,那一大片是鼠尾藻和褐藻。如果仔细看的话,能在海藻中找到小鱼、小螃蟹,还有海胆和海参。”指着裸露在海滩礁石上黄褐色的海藻,孙家村相关负责人吴厚利向记者介绍,“这里以前可不是这样的,这一片以前都是海参育保苗大棚,最多的时候有13万平方米”。海参育保苗给孙家村带来了财富,却给生态造成了破坏。几年前,孙家村拆掉了海参育保苗大棚,并尝试“固藻集鱼”的模式,修复海洋植被,促进天然渔业发展,蹚出了新路径。
从靠海吃海,到爱海护海,眼下在长岛,降耗减排、“固藻集鱼”不仅把碳排放降下来、固定下来,还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
在2023年12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城市气候合作对话会上,烟台市市长郑德雁对“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作了重点推介:“为更好地保护海岛,为全球有人岛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我们提出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的目标,制定《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和行动方案,坚持降碳与增汇两手抓,争取早日实现零碳岛目标。”
烟台不仅有碧海蓝天,也不乏绿水青山,其中地处胶东半岛东端的昆嵛山,是暖温带区域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也是山东半岛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2023年,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实现登簿,成为全国首批、山东省内首个拥有“户口本”的生态空间。
绿色低碳成最亮主打色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烟台始终在路上。刚刚过去的2023年,绿色低碳更是成为烟台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风向标,悄然改变着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3年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正式投运。“暖核一号”在给海阳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延伸至威海乳山市,实现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开启国内核能“双城”供热模式。
眼下虽然正值寒冬,但烟台发展依然绿潮涌动。该市持续推动生产向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提升“两高”行业能效水平,连续17年完成能耗下降目标。其中,作为烟台传统支柱产业的化工产业,通过转型升级,正成为全市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沿着渤海南岸一路向西,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蓬莱)新材料低碳产业园、裕龙石化产业园依次布局,三点一线,遥相呼应,共同形成了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我们加快形成东中西三大增长极。‘东极’重点推进总投资176亿元的万华乙烯二期和总投资300亿元的22个延链补链项目建设,‘西极’加快推进总投资1168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中极’重点建设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宏介绍。
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烟台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23年11月3日,由潍柴动力和比亚迪合资的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项目正式在烟台市福山区开工建设,计划打造贯穿新能源商用车电池、电机、电控、电驱动总成的研发制造基地。
筑牢生态文明根基
眼下在烟台,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正与市井烟火相伴相融,描绘出生态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烟台市构建起的生态文明长效化保障机制。
为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烟台市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清洁能源领域实现了“六个第一”,即发出山东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和全球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第一度电,建成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实验项目,形成山东第一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目前我市获批海上光伏装机容量1235万千瓦,居全省首位。2035年全部建成后,烟台将拥有全省最大的海上光伏基地,叠加665万千瓦的陆上光伏项目,全市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1900万千瓦。”烟台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据悉,除了海上光伏之外,烟台的风电、LNG项目、储能项目齐头并进,当下正在陆续交卷。
为实现有效降碳,烟台市还在产业、金融、环境、能源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先后出台《烟台市智能低碳城市行动方案》等文件40余份,从各个领域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梳理重大工程、园区载体、亮点项目,形成总投资5500多亿元的“双碳”机会清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烟台市把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摆到优先地位,美丽烟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组数据亮出烟台生态保护硬核成绩单:烟台市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空气质量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森林覆盖率36.3%,位居山东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