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年度,我校教研工作继续坚持 “智行求真,合融致远”的办学理念,围绕教体局和教研室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校实际,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业质量”“学习习惯养成”为重点,加强常态教学管理力度,深入研究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大概念(大单元)”深度教学,加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力度;做好教师新课程标准的学与教融合工作,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保证我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工作重点
1.强化常规管理。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常规工作的过程化和精细化管理,做到目标明确,管理科学。
2.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继续深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智慧导学的深度学习课堂”,构建“学评教”一致性课堂。开展好课堂观课、打磨、展示等系列活动,搞好校本研修,逐步总结规律和经验,提高课堂授课水平。
3.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着力推进专项教研,以教研组建设为重点,抓实抓牢知识本位,探索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设计指向的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开展单元拓展整合阅读,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和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走进传统,亲近经典。认真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让学生有正确的书写姿势,能写一手工整清楚的汉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提升学生素养。
三、工作措施
(一)立足语文教学研究,夯实常规管理
1.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结合教研室的具体要求,确定自己常规的最高标准,落实在四个“一”,即第一节备课、第一节上课、第一次作业、第一次过关。教研组长和学科领导督导检查,指导教师做好四个“一”。
2.要严格按照四个“一”的标准推进各项常规,各科至少要在四个“一”的基础上采取保持的态势,最好是逐步上升,杜绝出现滑坡现象。
3.本学期我们将组织期中、期末常规检查。
(二)开展单元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本学期,我校语文团队每个级部都有新分配的年轻教师,组织听评这些年轻教师的常态课,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对年轻教师的常态课堂进行诊断与指导,并定期回访,巩固指导效果。
2.为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九月中旬开展校级骨干示范课活动。王洪学和李秋红分别出示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示范课,要求两位老师要紧扣课标,围绕语文要素,体现年段特点。
3.九月底到十月份上旬开展校内课堂大比武活动,按照“观名师课例——个人初备——异课同构——轮讲研磨”四步集体备课模式。老师们在观名师课例的基础上完成个人初备,并在教研组内开展第一轮空讲(不少于8分钟),空讲之后,同组老师展开评课。在此基础上,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课堂展示活动,并评选出优秀教师参与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比赛。
(三)开展学科内的教研,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标,认真研读“学段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描述”,通过组织课标学习心得分享活动,内化核心素养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清晰教材各单元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并通过“任务”将分散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本学期,我校语文学科继续利用每周三上午的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各级部开展教材解读活动,教材解读的重点是,讨论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等达成共识,统一教案。落实教材对各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课后习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狠抓教学质量。
3.组织好在分析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精准把握教材,优化学习活动设计,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作业设计与实施的专题研训,作业设计评选等活动,加强对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指导,提升语文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基于《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按照“课前导学——课中共学——课后研学”的思路进行设计单元作业,使用二维码导学将信息技术2.0融入到作业设计中。分年级完成完成三年级六、七、八单元的作业设计。
5.组织教师开展诵读和下水文教学素养比赛。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教师也要会背,要求学生会写的作文,老师也要会写。教研组超进度对诵读和下水文进行检测,以提升教师的素养。
(四)强化学习习惯养成,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学期将诵读古诗词、朗读、书写、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工作。
1.学校统一编写经典诵读教本,每个级部背诵三十首古诗和十篇小古文(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增广贤文》,四年级《论语》,五年级《小古文》),并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利用早读的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定期开展“古诗擂台赛”,督促学生背诵古诗,并提倡学生将背诵的古诗词运用到写作中,达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充分利用好早读时间和课堂两个阵地,重视学生朗读水平的指导。指导学生把文本的感悟融入朗读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结合书法的间架结构,教给学生练习书法的技巧,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写字指导,充分利用好每一节书法课,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练字,每周练字后教师统一装订,统一保存,并注明练字时间,便于观察学生的进步情况。学校随时抽查学生坐姿和执笔姿势,定期举行写字比赛,以此来推进写字教学。
4.依据单元重点训练目标,进行拓展阅读和整合阅读具体策略和实施方式的研究。依托单元导引、示范阅读、自主阅读、读写联动和延伸阅读等阅读教学基本范式,熟练运用单元先导课、精读引领可、略读整合可、表达提升课、单元整理课等五种课型,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以往单元拓展整合阅读校本资源库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每个单元拓展一篇或多篇主题相同或相近的篇目,深化单元主题,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
5.学期初,语文老师向学生推荐本学期的阅读书目,低年级学生以绘本故事为主,中年级以童话故事为主,高年级以经典文学作品和科普为主。一二年级开展亲子共读活动,三四五年级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加强时间保障,保证学生每天30分钟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天进行5——10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自己所读书籍。各年级利用每周一节活动课进行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举行班级读书会,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进行阅读指导,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比如:浏览读、快速读、交流法、重点读、边读边批注等等。围绕读书活动主题, 有计划地举办“征文比赛”、“书香班级评比”、“读书明星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6.重视学业质量测评,跟进度完成单元检测卷。每次单元检测后要有质量分析 (包括考试情况的详细分析、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应该进一步关注的学生、错误问题的讲解与练写、本次检测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成绩评定。)。单元测试卷、质量分析跟其他教学常规一起检查。学校定期开展“习作能力检测”“阅读能力检测”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业质量发展。认真组织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并组织质量分析会。
7.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利用多种语文资源,把语文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状况上传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形式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