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三中2022-2023学年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学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生劳动体验,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大块:
1.基础劳动课程,包括家务劳动、烹饪制作、器物维修等校外劳动及校园卫生清洁、宿舍卫生清洁、冬季扫雪除冰、校内场馆服务等校内劳动,主要借助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展,重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2.职业劳动课程,包括作物种植、作物养护、作物收获及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不同劳动范畴,依托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有机开设,旨在引导学生体验职场劳动、学习劳动新技术、弘扬劳动精神。
3.创新劳动课程,包括陶艺制作、版画制作、手工缠花等工艺劳动范畴,及产品创新设计、3D打印、机器人、航模等新技术领域。借助选修课与社团课程等形式统筹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备创新实践能力,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
三、多元路径落实劳动课程
(一)夯实劳动教育课程基础
1.劳动必修课为基础。开设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以基地生产劳动、校园生活劳动为主,通过知识学习、技能指导、实践淬炼、价值引领等教学环节,完成课程学习;
2.劳动选修课为补充。开设间周一节的劳动教育选修课,围绕木工工艺、手工缠花、3D产品创新设计等专题展开,鼓励学生个性化选择感兴趣的劳动课程。
3.社团实践课为拓展。每周六下午借助社团课程拓展劳动课程形式,如版画、陶艺、机器人、航模、模拟商社等,拓展创新实践、职业体验类课程。
(二)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劳动教育
1.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进行融入劳动技术、工程、思维、观念的综合性劳动项目设计,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如化学学科“除胶行动”。
2.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在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学中注重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如“走近不同年代的劳动工具”;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如“制作手工皂”。
四、课时安排
1.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基础,每周一节(周五下午第三节)为学生固定的劳动课时间。
2.以劳动周为课时有效补充,利用五一劳动节开展为期五天的劳动周序列活动,通过“五个一劳动任务单”(一次家务劳动+一次志愿服务+一次职业体验+一份劳动实践报告+一场班级劳动成果分享会)的形式,完成劳动周课程任务。
3.以寒暑假劳动实践活动为辅助,寒暑假为学生布置劳动实践作业清单,通过《烟台三中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完成劳动作业的过程性记录,将校内、校外劳动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