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上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质量立校”这条生命线,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目标
(一)课堂教学
1.深化创生课堂研究。落实创生教育理念,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自我创造的主阵地。从生命、生态、生活三个层面去理解和设计课堂,创设课堂的互动场、情感场和生活场,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科能力和自主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学习、实践、提升3个研究环节,夯实学校、级部、教研组3个层面的工作力量。在“百日会战”基础上,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按照边学习、边实践、边比武、边总结思路,循序渐进、稳步推动创生课堂纵深发展。年内争取承办烟台市课堂教学研讨会。
2.探索大单元教学。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突出变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建立“学科大观念”。组建大单元教学研究团队,制订研究方案,细化研究内容。通过外聘专家指导和外派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定期举行大单元教学研讨及课例共享,利用寒暑假举办大单元教学主题论坛等方式,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和研究效果。年内初步形成1套学科大单元教学实施方案。
3.进行学科教学优质建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落实课堂教学的模式,还要尊重学科认知规律,研究和实践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路径。数学学科应采用“认知建构式”教学,科学学科应采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文科一般采用“赏析思辨式”教学,下半年举行学科课堂教学大比武。
(二)特色学科建设
语文学科,以单元主题阅读实验为引领,开展整合拓展阅读教学研究,用好校本读本,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阅读质量,利用周记和假期生活写实、班本作文等途径,深化生活积累;落实硬笔书法工程实施方案,技能、练习、活动3类课型并行,开展学生硬笔书法“月达标升级”活动,探索学校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积累,开展班级、级部、学校3级古诗词大赛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数学学科,小学段探索“一级一品”数学游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计算、空间想象等能力。英语学科,加强ESL特色课程研究,开展真实情境实践体验活动,每学期举办1次模拟联合国活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落实“回归实验室”理念,探索实验教学的内容、路径和方法,组织理、化、生实验技能大赛,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管理
1.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方案,结合创生教育理念,对国家、地方和校本3级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在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基础上,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优化整合,建立必修课程套餐和选修课程套餐。必修课程包括德智体美劳5大类25项课程内容,简称“525”必修课程体系;选修课程包括德育、文化、科技、体育、艺术和生活6大类40个小类,简称“640”自选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休闲教育新模式,重在读写练、主题活动和劳动教育3方面进行深化研究。落实国家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见、力争每周开设1节劳动课。从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领域进行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探索,各类课程由对应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加强课程管理,提升课程品质。
2.教学常规。进一步落实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听评课和检测“七项规范”,加强过程性督导与评价,坚持向常规管理要质量。本年度重点对备课、上课和作业3项常规加强管理。一是加强备课管理。落实程序化集体备课制度,规范集体备课流程和标准。推行批注式备课模式,提高教师独立备课能力和实效性。学科主任和各级部负责指导和督查,加强过程性备课管理,杜绝不备课就上课现象。年底在常规大检查基础上筛选出30%的教师备课笔记进行全校展评。二是加强常态课管理。继续落实课程中心和级部负责人巡课制,及时发现、解决存在问题;落实常态课“抽签听课”制,每周通过抽签方式确定10节常态课,由教导处组织相关人员听课;加强常态课质量评价,将巡课、听课情况量化计入教学工作评价。三是加强作业管理。落实作业层次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求,限量限时,全批全改,坚决杜绝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评改作业。进一步落实督查和公示制度,对作业超量或作业只布置不批改现象,一经查实,计入教师档案,年度考核不合格。
3.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坚持“宏观搞捆绑,微观比个体”教学质量评价原则,采取“三类”教学质量评价和“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三类”评价指年级学科教研团队校际之间比较评价、班级育人团队班际之间比较评价、教研组内同学科教师个人成绩比较评价;“三级”监控指教研组负责单元教学质量监控、级部负责学期中教学质量监控、教导处负责学期末教学质量监控。对于教学质量不达标教师实行分级约谈制,学科主任负责期中约谈,分管校长负责期末约谈。
4.教研组管理。探索教研组共同体建设。制订教研组共同体发展规划,增强学科教研凝聚力和向心力。为调动教研组长积极性,探索实施教研组长职级制,制订教研组长任职资格和职级晋升办法,进一步明确教研组工作任务及职责,签订教研组长工作目标责任书,加强对教研组工作过程性评价。每学期开展一轮教研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听评课、质量检测分析等校级观摩活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科教研工作思路。修订完善学校优秀教研组评价办法及优秀教研组长评价办法,年内评选优秀教研组及优秀教研组长。
(四)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1.学科教师培养。持续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提高专业素养。每学期组织1次教师“两笔一话一技术”(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技能大赛,每学年组织1次教师学科知识能力测试和全员教学比武,比赛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建立常态化管理制度,引导教师把基本功训练变为日常习惯和自觉行动。组织教师进行学科素养和课程标准通识培训及专题培训,持续优化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2.青年教师培养。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本学年在师徒结对共同体建设基础上,建立学校和级部2级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分别由教导主任和级部主任配合联动,共同提高。上半年举办青年教师,学科知识达标测试、新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达标测试和教学基本功测试3项达标活动;下半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达标课、展示课、优质课”升级赛课活动。学年末评选“十佳教坛新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赵校长任组长,满校长任副组长,各学科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领导管理,确保工作规范开展。明确责任、明确分工、明确目标,狠抓工作落实,针对问题,潜心研究,规划路线图、时间表,形成工作合力,强化条件保障,确保各项任务在学校落地落实,有力度、有成效。
(二)强化督查考核。深化教学改革,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深入学科组、年级教研组指导课堂教学创新工作,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主持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严格落实学校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对于不按照学校要求操作者,取消评优资格。对在深化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和教研组分别授予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教研组称号。
(三)及时总结经验。及时总结深化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定期有目的、有意识地树立典型,召开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观摩交流会。给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压担子,促使其争当课堂教学创新的典型,在实施课堂教学创新中发展完善,提升专业素养,完善我校梯次队伍建设。
(四)积极营造氛围。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教改活动中的典型事迹、经验做法,在学校范围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