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教学监控,夯实常规工作基础。
1.严抓课堂常规,开足开齐各科课程。
全体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相关课程如需调课,提前进行调课单的填写。同时把课堂安全放在首位,继续做好提前2分钟候课。体育室外课、活动课、实验室、音乐室等上课时,要提前组织好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上课时间或者提早结束课堂,坚决杜绝“拖堂现象和挤占小学科上课”现象。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不允许让学生在教室外罚站,写作业,或者在教室里趴在讲台、窗台上写作业。
2.严抓学科备课,为课堂教学发挥实效。
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教案的备写要规范,十大要素要齐全,课时备课要求详案。复习课、讲评课和个性化修改等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重点关注。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结合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等方式,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聚焦问题导向,抓督导反馈问题整改,提升督导实效。教师做好日常督导材料的准备和积累,备课、教研通课、作业及作业中的改错、复批等工作。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课,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提高标准和要求,低年级要为高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日常的每一次不同形式的质量检测,要在平稳的基础上做好练习和质量监测以及总结反馈。
3.作业设计要多元显弹性,为教学质量减负增效。
根据教科研中心提出的“减量、增趣、拓域、提质”的原则,坚持减负与提质并重。教师要从提升学生作业兴趣入手,不断创新作业方式,精准设计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严格控制作业难度,指导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
作业要全批全改,避免出现错批、漏批现象,写清批改日期和优良等级。严禁让学生、家长批改作业。作业本封面保持干净整洁,书写要工整,低年级每天准备至少5支铅笔,提醒学生勤更换保证书写粗细均匀,三年级重点训练用好钢笔,做到色泽统一;四五年级训练用好签字笔,保证符合电脑阅卷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凝心聚力抓好教科研。
1.立足课标精心研读教材。构建“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新评价”新课改完整链条,推进活力新课堂建设向纵深发展。要求通过个人自学、教研组讨论、集体交流等组织方式开展多轮次、全覆盖课标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潜心研究课程标准,研透教材,充分备课;了解学情,寻求最佳教学模式。
2.加大教研组教研力度。充分发挥教 育科研带动作用,进行驻在式教研的同时并充分利用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进一步打造“活力新课堂”的深度学习课堂。学校教研紧跟其后,教研组大组教研间周一次,教研组内的教研和通课间周一次。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研讨过程,有中心发言人。
3.力推课题和教学的高度融合。构建教研、科研一体化管理机制,依托立项的市、区研究课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聚焦核心素养,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我校成功申报了市级“十四五”规划课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读写共生”实践研究》和英语学科的《指向育人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此为平台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科研水平。本学期继续进行基础研究:跨学科教学案例以及命题作业设计,通过典型案例带动全面开展。
4.习惯养成训练助力素养提升。常规巡课和习惯检查双机制,在后期的工作中将继续开展并持续完善,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同时依据《建昌街小学习惯养成评价标准》每周进行习惯抽查,每月评选出“习惯优秀班集体”。
三、立足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依托“青蓝工程”进行梯级培养。学校以校内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引领和青年教师联盟为抓手,扎实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手把手教经验、教方法,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立“金字塔式”培养体系,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培养质量,赋能教师整体向上发展。
2.借助课堂助力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推门听课贯穿始终,课堂教学在督导检查中占比最重,本学期更需引起重视。课堂上会关注老师课堂教学的同时会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以及和老师的融合程度,而是师生之间的高效融合及有效互动,课堂体现深度学习。
3.加强基本功训练夯实成长根基。一是重视个人素养基本功。教师要加强粉笔字和钢笔字的基本功训练。二是重视课堂教学基本功。教师要关注自己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规范、评价的多元,全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用好学校订阅的期刊、图书等资料,保障教师接受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借书籍之力转变教学观念。
四、依托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书韵”文化,提升素养。学校努力进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全体班子成员凝心聚力,凝练出“以书润德 育儒雅少年”的德育品牌,成功申报了区级第三批德育品牌学校。今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强做大,将读书与德育、实践活动、书香家庭等相结合。继续开展整本书阅读、全学科阅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学科资源,推荐学生阅读本学科相关的课外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2.“1+X 课程”,提升能力。
我校“1+X 课程体系”中拓展课程的内涵也日益丰富,紧跟“五育并举”的理念,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将课内课程与课后服务及社团课程相结合,丰富“课程超市”,提升服务品质。
(1)持续抓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上好每一节体育、美育课,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全力提高教学质量。(2)继续上好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课。注重将研学实践与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统筹规划,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落实机制,借助学校“耕读园”劳动基地探索“新劳动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