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2023-2024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日期:2023-09-11     

字号:

结合我校“中正宽和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教学中心,质量第一”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素养提升为导向,以常规一体化效率课堂研究为主阵地,以提高师生核心素养工程为总抓手。紧紧围绕规范管理,狠抓教学常规,加强新课标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

一、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完善五育并举“正和”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植多元能力提升。在全面落实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继续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依据学校实际继续完善丰富特色+活动的“正和”课程体系:基于活动课程为主体的正德课程、基于学科素养为核心的悦读悦写课程、基于体质健康为主体的乐健课程、基于美育教育为核心的乐艺课程、基于劳动教育为主体的乐劳课程。进一步完善“1+1+X”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一)加强学科骨干队伍建设,重在引领

学科高质量发展关键需要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为了突出学科教研组长在教学教研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五项措施助推教研组长快速成长。

一是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工作例会。围绕“常规教研、精准教研”的思路,明确各组的工作重点,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月活动日程安排,保证教研活动的质量。

二是组织开展教研有约活动。主要结合常规一体化研讨,自主申报展示单元集体备课、课例观摩等实境教研,不同学科组长参与观摩展示活动,互学共鉴,提高教研组长策划、组织、调控教研的能力,有效促进教研实效性。

三是组织开展课标讲堂活动。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标、内化新课标,教研组长率先垂范,结合教学课例新课标开展专题讲座,加快对新课标的理解。

四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为教研组长提供学习观摩的机会。优先安排教研组长参加各级优质课观摩、共同体教研等活动,给组长们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学经验的互通,开拓视野,有效提升教研组长业务水平。

五是完善教研组评价机制。组织开展表现突出教研组(长)评选活动,将教研活动的组织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效果、教学质量等因素纳入优秀教研组长评选范围。采用现场交流+材料展示的方式,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重在提高

一是“青功”训练强底蕴。继续开展读写思基本功培训,以朗读与书法为轴心,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月一次集中培训,每周一次集中展评,每天进行读写练习,随时进行交流研讨。组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阅读书目,组织开展读书交流和教学反思活动。

二是任务驱动提业务。围绕课堂教学组织开展了六个一活动:主讲一次单元集体备课,整理一堂教学实录,撰写一篇高质量评课稿,设计一节优秀课例,上一堂精品公开课,设计一份优秀作业,组织相关内容的观摩展示活动。

三是搭建平台压担子。为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扎实落实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优秀教师传帮带的积极作用,以师徒帮带为主要形式,以经验交流、课堂研讨、跟踪帮扶、专题辅导和成果展示为载体,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压担子、搭台子等途径,促进骨干教师向名师迈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另外,积极动员青年教师参与各项展示及培训活动,每位青年教师积极承担日常研讨课,积极参与市级优质课评选、优秀作业设计,积极参与市教研室的青年研训培训活动。

(三)加强薄弱教师队伍建设,重在改进

依据日常教学和学业质量检测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实时动态确定薄弱班级、薄弱学科、薄弱教师。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通过一对一结对的方式,采用思想感化、行动帮扶的策略,从教材分析、课堂教学、课余辅导、分组评价等方面,指导教师提升解读教材能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提高学生管理及课余辅导等能力。从而优化了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形成问题真解决的质量常态监控机制,达到改进提高的目的。

三、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打造常规一体化高效课堂

依托“魅力课堂”,让教师上课有效率,评课有见解。围绕“教学”两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十三个要素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案例研究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持续推进“效率课堂”迭代升级。

一是行政调研日常磨。继续实行领导包年级包学科制度,定期对包所年级所包学科进行随堂听评课、预约听评课、跟踪听评课,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主要对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学生习性养成、常规一体化落实和课堂达标情况进行听评指导,并通过每周班子例会、教研活动进行问题反馈,敦促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二是名师骨干引领磨。学期初每个学科骨干结合新课标、新思想分别执教示范课,同学科老师集中听评、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对照常规一体化效率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评一致性专题分析,明确方向和目标,具体研讨实操的方法与策略,引领教师抓住课堂教学关键要素、掌握不同课型的基本规律,学会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三是组内教师协助磨。基于日常磨发现的问题与立标课学习的经验,以学科组为单位,围绕备课-上课-作业-检测常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主题组织开展主题性听评课活动,通过专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一课多磨等形式开展磨课活动。

四是反思提高提升磨。借全市各类优课评选有利时机,组织开展专题磨课活动,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学期末依据每学科组的研究成果,组织全体老师开展教学比武活动,采用常规+课堂展示的方式,对七项规范和常规一体化的落实进行了全面验收,评价结果纳及教师教学能力项。

四、加强教研组建设,实施共研共享共提升

一是常态化教研,常规落实有保障。常态化教研每周一次,以年级备课组为主,包年级领导参与指导,教导处随机抽查。主要开展单元集体备课、教材疑难疏通、组内日常听评课、日常检测质量分析等活动。

二是主题性教研,精准研究有指向。以课型研究为主线,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新课标培训、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常规一体化实施等主题,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性集中听评课、精品课例观摩、主题讲座、经验交流、教研成果展示等形式,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要求,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大面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三是共同体教研,专题研究有突破。借助中心小学发展共同体的力量,积极组织参与共同体各项研讨活动,搭建与与名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为深化教学研究、践行新课标理念进行深度指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强化学生素养提升导向,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是坚持习性培养常态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为目的,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建立班级星级评价机制。将学生各学科学习情况、课堂表现、习惯养成纳入星级评价内容。定期通过QQ群、主题班会、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将星级评价成绩作为学期评选优秀学生的重要指标,建立各年级系统的习性养成教育序列。

二是坚持学科素养精准化。根据学科特点每月组织开展“读、写、算、说、做”学科实践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梳理训练点,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天天练定期测。充分利用每天晨读、每节课三分钟经典诵读、每单元主题阅读、每月亲子共读、每学期书香家庭评选等方式丰富学生文化素养。

三是坚持基本素养再提升。结合学校朗读与书法两大特色项目,采用名师引领、精英培养、优生带动、活动展示的路径不断提升朗读与书写水平。将朗读与书法素养提升与假期实践生活结合、与艺术月展演相融合、与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相契合,突出朗读与书法主题,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素养。

四是坚持劳动素养有提高。为了全面落实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以劳动课标为依据,以落实劳动清单为抓手,课堂上进行技能学习,课后实行劳动契约制,每天进行劳动实践打卡。定期组织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成果展评,组织开展五一劳动周活动,不断完善劳动评价体系。

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常规评价常态化。教学常规是学校的管理之本,采用日常评价+活动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评价结果直接纳入教师考核能力项,不断加强常规的规范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是质量监控体系化。继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成立质量监控工作小组,对日常课堂、作业设计、随堂检测、单元过关、阶段性检测及期末质量检测实行全面监控评价。进一步加强考前、考后分析新常态,加强纵向和横向比对分析,加强矫正补偿。强化薄弱环节监控力度,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薄弱学生实行跟踪管理,确保转化效果。

三是班级评价捆绑化。教学质量评价继续采用日常抽测、实践检测和期末检测三结合的办法。每个班级不同学科教学成绩采用捆绑的形式纳入班主任考核,促进每个班级每个学科的均衡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