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教科室工作将立足当前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新形势和学校新年度的中心工作,坚持一个中心,即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做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使教育科研工作成为营造学校特色的新的闪光点;为教师成长服务,使科研工作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新的支撑点;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使教育科研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的增长点。努力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又快又好发展,使学校教科研“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继续走“科研强校、科研兴教、科研育师”之路,努力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教育科研工作的新突破,不断促使学校向高品位有特色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大力加强教科研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以校本培训和活动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关注青年教师的二次发展和提高。
3、深入开展教研组、备课组的专题、主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一体化进程,推进教科研内涵发展。
4、以制度求规范,以落实促规范,实现管理再上新台阶;以科研导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实现新课程有新突破。
三、学校教学研究的总体部署
1.根据教研室教研工作要点,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学校教研力量。根据学校调整后的师资水平,调整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长(中心教研组成员),实行业务领导包级部、包教研组,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2.借助教研活动进行探讨、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深化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领会、贯彻,组织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开展研究性、探讨性、常规性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3.学习先进经验,做好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继续加强核心素养课堂建设的推进以及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本学期要通过校级公开课或研究课等形式,进行典型引导,全面深化核心素养大单元整合型课堂,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及教研中去,在教研中积极探索与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
4.强化集体备课。严格按照市教科研中心学科集体备课要求,每次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包保领导;集体备课主要以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行统一进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方法等;议课老师要积极参与讨论,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情一起研讨确立改进措施。根据现有学校规模和师资水平,在总结上学年的得失的基础上,本学期将继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不搞形式、务求实效,各年级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语数英理化各年级设备课组长,小学科由教研组长兼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讨。同时,对于其他小学科实行教研组为单位的单元集体备课,由授课教师作主备人,其他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注重模式形成的基础上,加强对备课内容的深度研讨,努力促进各种备课模式平衡发展。(1)加大对二次备课和电子教案的监管力度;(2)坚决杜绝没有教案就上课的现象;(3)力争在授课、训练、批改、讲评等环节上有所突破;(4)授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5)全面推行学段检测质量分析模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5.加强课题研讨。除语文大单元教学课题研讨外,加强合作学习的研讨。
6.搞好分层次教学,抓好特长生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各教研组要发扬团队精神,集中精力搞好特长生的培养。
7.本学年要继续开展好初一的教学研究活动,一是与初中新课程接轨,二是学段衔接。重点研究小学和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要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提高等方面开展研究,促使初一学生完全适应初中段的学习生活,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初二要进一步抓好学生的规范训练,一是书写规范,二是解题格式规范,三是学科语言表述规范,四是逻辑思维规范。还要抓好地理会考。初三要在继续抓好以上“四项规范”巩固落实基础上,重点抓好历史、生物和信息技术的会考教学研究,努力提高“两率”。初四要抓好毕业水平测试的六大学科教学研究和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测试,要在抓好优秀生的同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 减负增质 提升素养,做好“双减”作业设计教研活动,为了更好地贯彻“双减”政策,全面落实教体局教学教研工作部署,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本着“共学互促、求实创新”的追求,我校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契机,以学科为单位开展作业设计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修养,促进教育科研。
没有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就没有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也谈不上教育科研的科学有效。作为教育科研第一线的实践者,尤其需要提高理论修养,才能避免实践的盲目性和研究的低层次、低效率。因此,将继续认真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普及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教科室将收集、汇编有关宣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理解教育的理论以及好文章、好材料、好网址提供给各位一线教师,为广大教师提供第一手鲜活资料。
2、强化细化管理,健全和完善教科研制度,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发展。
教科室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借鉴外校先进经验,依靠民主科学的管理,制订《新元中学教科研团队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新制度,为提高各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使教科研落实到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3、加强常规管理,努力做好常规教学的验收工作。
强化备课制度,切实提高教师备课质量,以备课质量的提高来促进上课质量的提高;作业要在教研组和备课组统一的前提下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真正做到在“轻负担高质量”上下足苦功夫;质量测评要尽量减少考试次数,教研组和备课组切实把好命题关,并且及时组织考后的试卷和成绩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质量管理措施。
4、完善校本教研,坚持“研训一体”,实现“教”“学”“研”三者同期互动。
本学期,教科室将逐步完善教科研活动机制,监管各教研组要围绕本组既定研究专题和主题,有重点地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活动。充分发挥宣传导向、政策导向、奖励导向等功能,树立教师的科研先行观念,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树立以参与教科研为荣,只教书不反思为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教研组研究的问题要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习,促进研究。各教研组长要加强学科教学问题的研究和梳理,使问题形成课题,课题形成系列,围绕着课题去研究,围绕着问题解决去学习,真正实现“教”“学”“研”三者的同期互动,学有目的,研有成效,把研究的成果及时反馈到课堂,指导到学生身上,不断提升教学的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狠抓集体研究,转变集体备课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终极效益。
(1)必须进一步强化集体备课和集体研究,大力倡导课前说课活动。教案、学案编写需要研究,练习的筛选需要研究,题目的讲评需要研究。只有抓住集体备课和集体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同组群体的优势。
对集体备课要推行备课组长把关制。一是按阶段、按课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好主备人。主备人要按照总体确定的目标要求提前备课,形成具体的复习方案。二是做到定时、定点,具有超前性。坚持主备人说课,全员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中大家智慧的、相对完善的学科整体备课方案。三是建立“课前一聚”、“课后会诊”和“定时沙龙”制度,进一步强化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四是备课组长要把好关,定好向,确保集体备课的经常性、规范性、科学性以及备课组成员在教学思路上的高度统一性。
(2)努力构建以“教师自我反思、集体同伴互助、研究人员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新体系。
自我反思——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和最高境界。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个案、案例分析、教学故事、教学分析、教后反思等。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不是对以前工作的简要回顾,它带有研究的性质,是用先进的理念审视已发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现象,备课组要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录,教科室将对优秀教学反思评选和搜集,促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同伴互助——校本教研的重要组织形式。同伴互助可以实现教师的主动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使每个教师都获得单独研究所得不到的东西“同伴互助不能局限于集体备课和相互评课,而应侧重把推进理解教育中遇到的一个人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变成研究课题来共同研究,形成一种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通过集体研究,可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之目的,培养一支优秀教师群体。
专业引领——提高校本教研水平的重要保障。专业引领,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专业引领可以是专家、学者的讲学指导,但更多的、更直接的是骨干教师的参与,学校行政领导的理论讲座与指导,网络资源或专业学术刊物的引领,以及先期进入教学科研的教师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