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开发“1+1”劳动教育课程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的劳动10大任务群、《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意见》及《莱阳市中小学劳动清单制度的意见》和《莱阳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制定《莱阳开发区中心中学课程结构》,对各级部劳动内容提出明确意见建议。开发“1+1”劳动课程:“1”分别是实施劳动清单资源共享劳动课程内容和地域或特色劳动课程内容,有效落实劳动清单同时又有地域特色。
莱阳开发区中心中学教育课程结构
目 标 | 类 别 | 任 务 群 | 劳 动 项 目 | |
清 单 项 目 | 特 色 项 目 | |||
勤讲卫生,保持清洁 练习技能,热爱劳动 亲手操作,亲身体验 知行合一,感悟价值 | 日常 生活 劳动 | 整理与 收纳 | 全面整理家庭物品 | 分类整理书架 |
教室整理与收纳 | 教室装饰和美化 | |||
烹饪与 营养 | 撰写健康饮食倡议书 | 设计青少年健康食谱 | ||
设计三餐食谱 | 早餐我做主 | |||
独立烹饪 | 梨膏糖制作 | |||
中等难度面食制作 | 学烙千层饼 | |||
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 | 家用电器的使用 | 电烤箱的使用 | ||
动手实践,手脑并用 运用工具,丰富体验 继承传统,学创融通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 了解家用电器基本结构 | 空调滤网清洗 | ||
农业 生产 劳动 | 盆栽花草 | 嫁接技术 | ||
生产劳动 | 种植果树 | 大樱桃的种植 | ||
传统 工艺 制作 | 布艺、编制 | 特色创编 | ||
木雕、篆刻 | 篆刻自己的印章 | |||
刺绣、拓印 | 非遗鲁绣之美 | |||
木工、金工 | 体验设备操作 | |||
电子、造纸 | 参观工业生产企业 | |||
服装、纺织 | 学生参观服装业生产 | |||
三维打印 | 三维技术设计 | |||
激光切割 | 学生体验 | |||
智能控制 | 技术模拟 | |||
社会服务:创建无烟空间 | 研学旅行:红色研学之旅 | |||
社会服务:我做家乡代言人 | 研学旅行:恐龙地质主题研学 | |||
职业体验:小木匠 | 研学旅行:科技研学之旅 | |||
职业体验:我当校园小记者 | 研学旅行:走进儒家圣地,追寻圣贤之光 | |||
职业体验:神奇的中医 | 学认中药 | |||
职业体验:经营自主商店 | 莱阳梨我代言 | |||
职业体验:厨师真功夫 | 学校自主开发 | |||
职业体验:我是小果农 | 收获莱阳梨 | |||
服务劳动,提高意识 实践技能,团队合作 尊重劳动,责任担当 敬业奉献,锐意进取 | 服务性 劳动 | 大主题活动:创意作品贸易节 | 学校自主开发 | |
大主题活动:多彩青春期 | 学校自主开发 | |||
大主题活动:校园实践节 | 学校自主开发 | |||
大主题活动:争当理财小能手 | 我是家庭财务小管家 | |||
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 大主题活动:毕业典礼我做主 | 毕业典礼我策划 | ||
社会服务:校运会的志愿者 | 梨文化节公益服务 | |||
社会服务:防诈骗宣传 | 学校自主开发 |
(二)实施“328”劳动教育方案
依托莱阳市劳动教育资源,制定实施《莱阳开发区中心中学“328”劳动教育方案》,指导各级部以学校、家庭、社会三条路径开展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开发“1+1”劳动教育内容(即劳动清单课程和特色课程);具体落实一级一案、课时安排、劳动基地、劳动周、劳动契约、学科融合、课程评价、特色项目等八项工作。指导各级部以劳动课程、社会实践、家校共育、培育典型等方面,创新劳动育人模式,推动每级一方案、每班一基地、每周一课时、每天一劳动、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次成果展评、每学年一次劳动模范宣讲,每学年进行一次全校督导考核。落实莱阳市“328”劳动教育方案
(三)建构劳动教育八个实施路径
1.落实“一级一案”。各级部根据《学校劳动教育的工作方案》的思路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级部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结合劳动清单内容,分层次细化各年级劳动项目,开发地域或级部特色劳动课程,指导各班级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2.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安排。落实每周1课时,根据需要将几周的劳动课集中上,同时安排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和校外劳动,其他课程也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3.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各级部建立校内劳动基地,实现全覆盖。基地包括:种植、养殖、烹饪、清洁等,涵盖生产、生活、服务性劳动等类型。包括图书管理员、解说员、卫生督导员、校园美化师、大型活动志愿者等校园岗位,可以通过校园劳动竞标制,采取学校劳动竞标的形式,将优秀的、有责任心的、有超强劳动技能的同学作为竞标对象,促进学生形成劳动的光荣感和积极性。
利用好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可采取社会劳动申领制,分班级、小组或个人申领,级部要积极寻找周边的社会劳动资源,与其建立校外劳动基地。我市有国家级实践基地,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有省级实践基地,山东省北方植物园;还有烟台级新东部拓展劳动实践基地和8个社会大课堂场馆;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照旺庄民俗馆、龙大、鲁花集团、光大垃圾处理厂等社会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学工、学农、人工智能、学科融合的丰富的劳动实践课程和学生实践需求。
4.落实劳动周实践。每年五月是全市劳动月。各级部设立劳动周,义务教育段学生原则上要求在校内进行,以集体劳动为主每学年一次。统筹安排体力劳动、劳模报告、行业体验等,建立学生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机制,每学年学校根据劳动月、劳动周的开展情况举办一次劳动教育成果展评或劳动技能竞赛。
5.实行家务劳动契约制。发挥家长的引领作用,开展“亲子制定个性化劳动清单”“签约劳动清单”“亲子同劳动”主题活动,家长是家务劳动的示范者和指导者,家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感,学会感恩。坚持每天不少于30分钟家务劳动,每年有针对性的学会1-2项生活技能。由学校老师、家长共同监督履行契约评价,最终形成学生自主、自觉、自愿的劳动习惯。各级部定期举行生活技能比赛,家务劳动情况记入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档案。
6.促进学科融合学习。各级部配备专任劳动教师,建立劳动教研组。劳动教育是全学科教育,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是兼职劳动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根据每一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关联程度,挖掘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美术、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中的劳动育人价值,通过实践操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指导学校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
7.落实劳动教育评价。建立以一个档案两个基地三个评价为依托的“123”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评价,即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劳动教育特色性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宣传力评价。将学生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确保真实可靠。各班级要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成长档案,一人一档;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成果和相关事实材料计入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档案,并作为评优的重要参考。
8.加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培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具有区域或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加强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形成特色劳动案例,促进科研成果的提升、推广及转化。积极向“烟台综合实践教育”微信公众号投稿,做好重要活动及各类特色活动的信息宣传工作,提高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的影响力、知名度。
三、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强化统筹协调。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督促落实。校长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
(二)强化经费投入。学校筹措专项劳动教育资金,用于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并配置相应的劳动教育器材、耗材,支持改建扩建劳动教育专题版块,研发劳动教育课程等。
(三)强化安全保障。坚持安全第一,学校建立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安全管理制度、风险防控预案和应急与事故处理方案。强化劳动风险意识,认真研判劳动实践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防患于未然,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