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方案》

日期:2023-07-05      来源: 市水利局

字号:

7月5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景旭介绍了《烟台市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方案》有关情况,烟台市水利局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人冷淑娇回答记者提问。

烟台市是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674.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41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世界人均的1/20,属资源型缺水地区。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2.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烟台市城乡供水、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全市地下水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控采限量,严格地下水监管。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地下水量水位双控管理,定期开展地下水位监测,强化取用水监管,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从源头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开采量由2001年的7.7亿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55亿立方米,地下水埋深由2001年的6.05米稳步回升到2022年的4.46米。


节水压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积极实施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全方位节水,严格高耗水行业管理,全市列入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中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1.37立方米,居全省第二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24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扎实推进水资源税改革,通过实行差别税率,合理提高地下水水资源税标准,有效促进地下水资源限采制度的落实。


水源置换,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海淡水、外调水”五种水源配置。

优化城市供水水源结构,城市供水由取地下水为主改为取大中型水库地表水为主,地下水源地按照备用水源地进行管理。科学调引客水,2015年以来累计调引客水7.3亿立方米,保障了烟台城市供水安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持续加大再生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2022年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7206万立方米,比2021年增长108%。


修复补源,增加供水能力。

截至2022年底,全市1061座各类水库,总库容达到18.1亿立方米,建成了11处区域内水系连通工程。2020年起开工建设的老岚水库,计划2023年底前具备蓄水条件,总库容1.5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85亿立方米。积极开展地下水库、河道拦蓄、回灌补源渗井等补源工程建设,建成河道拦蓄工程247座,大沽夹河、黄水河及王河3座地下水库总库容达到3.1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达到1.37亿立方米,有效提升了地下水补源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确保地下水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是重大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要求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遏制全国地下水污染加剧状况。国务院于2021年10月21日以国务院令第748号公布《地下水管理条例》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地下水管理条例》,持续做好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市水利局牵头编制了《烟台市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于2023年6月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工作目标:烟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地下水管理保护控制指标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严格管理、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优化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他水源用水结构,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可持续利用。到2025年,全市地下水源储备量增加0.47亿立方米、可利用量增加0.24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在4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地下水国控点位V类水比例保持9.09%左右。

《工作方案》明确6方面具体工作任务:

——严格地下水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省下达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双控指标,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量,维持合理地下水位。规范地热水取用管理,加强地下水位、水质监测,建立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地下水取水工程管理

合理确定地下水取水工程布局,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好地下水储备管理,及时制定特殊干旱年份以及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动用地下水储备预案。推进应急备用饮用水地下水源建设,作为突发事件等应急备用水源。

——深化地下水修复治理

加强海水入侵防治,开展滨海湿地、生态防护林和防护带等生态修复工作。大力推进地下水禁限采区城乡供水管网建设,加大水源置换力度。实施地下水补源工程建设,增加供水及调配能力。

——加强综合节水措施

通过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提质和城镇节水降损等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强化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推动全方位节水。

——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动雨洪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再生水管网工程建设,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推进海水淡化项目落地实施,扩大海水淡化水利用规模。

——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

配合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强化城镇和农村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等污染,保护地下水资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