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实验小学2022-2023年度工作总结

日期:2023-07-03     

字号:

莱阳市实验小学秉承“培养习惯 发展个性 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贯彻“健康的体魄、智慧的头脑、温暖的心灵”的育人目标,坚持“文化立校”,追求环境幽雅、行为高雅、品德典雅、学识儒雅的“雅文化”,塑造“互助”“创新”“坚持”“自我”的团队“家文化”,倾力打造“书香校园”,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变革,重习惯养成,五育共融,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

近年,学校获得“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实践基地”“烟台市书香校园”“烟台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烟台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烟台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烟台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烟台市德育品牌学校”“烟台市综合实践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烟台市劳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厚植核心素养,深耕高效课堂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关系到家长、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满意度。“双减”下,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关键因素就是实现“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

课堂:三段五环,学科融合

通过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多年探索和实践,学校提炼、建构了基于“目标贯通”下的“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指的是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是导学+自学;课中是反馈引领、交互合作;课后是检测评价及反思,最终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

五环节即“导、学、讲、练、评”。导,是“地图”,是方向,“任务导向、以点带面”,以学案为载体,教师按照具体教学内容及所教班级学情编制导学内容,呈现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及重难点,预设好要达成的结果;问题设计上,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基本上可以“跳一跳摘得到”。学,是方式,是重点,教师通过对导学内容的检查,发现学生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上的不足,有重点地进行启发,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讲,是解惑、是突破,“难点讲解、融会贯通”,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教师不论是在情境还是任务问题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来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练,是体验,是拓展,“拓展练习、学以致用”,教师引导每个学生都以共同参与、分享交流的方式进行梳理展示、总结提升,举一反三,让“学习可见”。评,是“多元评价、思维建构”,教师通过课堂小检测,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验收、反馈,发现漏洞进行补救,并作出目标评价和反思。

“五环节”虽有顺序,但并不固定,可以互为主线,又相融合一,这也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似流程非流程,更是教学中教与学的策略体现和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因课而宜、因需而定。“双减”目标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通过“低起点、多活动、快反馈”,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实现学生深度学习。

“三段五环节”课堂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2.0和跨学科信息化融合教学项目试点,学校将持续推广多媒体、云平台、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开展单学科和多学科融合学习。信息技术运用提升将为课堂提供无限可能,教学的情境化和情景化,把知识难点更直观形象地呈现,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具象化,为高效课堂生成提供有效助力。

教师:打磨课例,引领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公开课、研讨课的磨练。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开展互相研课、公开晒课,校领导随机推门听课。研讨课后,校领导、骨干教师共同对执教老师的课进行了集中点评,点明值得发扬之处,更重要的是开诚布公地指出需要优化的环节、改进的细节,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全校范围内开展“四个一活动”:深读《新时代教学方式变革与运用指导》,同课异构或同构一节示范课,分享一个典型教学案例,撰写一篇关于教学改革的随笔或论文。

二、作业设计减负,课后服务增效

“双减”落地,“双增”跟进,要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五育并举、互通共融,课堂教学要增效,课后服务要增质,因此作业设计与监控就尤为重要。学校积极探索优化作业设计和监管的路径和方法,提出“减负、控量、提质、增效”的作业管理办法,做好作业加减法。

1.顶层设计,规范作业管理

(1)研订作业管理与公示机制。学校召开作业专题会议,组织学校管理层、教师代表、家委会代表共同协商、制定《实验小学作业管理方案》和《作业公示制度》,明晰作业管理要求和具体操作方法,每天由班主任协调学科教师填写《作业备案公示表》,上传教导处,严格控制作业的总量和时长。

(2)细化下水作业与作业记录。为了杜绝“模糊预估”,教师试做下水作业,了解作业的难易度、所需时间、易出错的地方,避免将各种练习册不加选择地作为作业使用,确保作业适量,有针对性。任课教师每天在《作业记录本》上,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做出标识,以区分“校内完成”和“回家完成”的作业。

(3)月查作业评改与作业展览。教导处组织专人每个月随机查阅学生作业记录本,并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加强过程监控,通过个别交流、集中反馈,落实改进措施,    引导教师规范教学行为;适时举行级部或全校范围的基础作业、拓展作业、实践作业等作业展,各班级也在班级墙报的“学习园地”中呈现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有榜可立,有样可学。

2.研究实践,优化作业设计

学校通过对师生、家长的调研和集体会诊,研究探索五育并举的作业方式的变革,设计“1+3”差异化作业单:“1”是基础性作业,侧重于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3”是拓展性作业、品德性作业、实践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主要是阅读、书法、计算力、思辩力、体育锻炼等技能性作业,目的是培养习惯、开发思维、锻炼体能。各班级教师根据学生的习惯养成、学习情况,因生而异,各有侧重;如针对学生薄弱点,这周在读书上多花点时间,下周则在计算能力上下功夫,这次书法训练少一点,下次跳绳锻炼多一些。

品德性作业是参与、体验、交互,主要是每日的家务劳动和传统节日的综合活动,通过帮父母做家务、关心照顾老人和年幼的弟妹等孝悌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公民品行;如重阳节“念亲恩 感亲意 抒亲情”品德作业,引导孩子们给父母长辈唱歌、洗脚、干家务等实际行动感恩长辈,弘扬中华民族孝老敬亲传统文化。

实践性作业是项目、情境、探究、合作,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通过小制作、小创造,参加社会实践、游览、调查,写体会、出作品。如“我们的节日”中秋实践作业,分三部分:一是“共赏一轮月 同吟一首词”,录制视频在学校公众号展示;二是低年级学生打印“全家福”,写上祝福的话语与家人分享;三是高年级学生为全家团圆宴做一道菜,通过图配文的形式,描述菜的色香味、家人评价、自己感受等;此次实践作业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协助孩子们高质量地完成了本次“有温度”的作业。

3.管控作业,提升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绝不是“保姆式看娃”,在“减负”的前提下,学校一直将如何“增效”作为课后服务的重点和攻克的难点。除了周一到周四教师进行学科辅导和答疑,周五增加了以书法、国画、彩绘、衍纸、合唱、舞蹈、象棋、七巧板、篮球、排球、英语口语、小古文对联等内容为主的素质拓展课程,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未来奠基。下一步,学校将用“技术赋能”,进一步优化作业模式、优化特色社团,让课后服务切实解决家长的焦虑困惑、释放教师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减负增质、高位运行。与家长一起见证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用每一天的优秀支撑起优秀的孩子。

四、横竖蕴涵素养,笔墨尽展芳华

1.硬笔习字,少壮工夫日新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校请书法名家书写小学阶段的必学必会字,坚持每日一练,不低于15分钟。强生必先强师,学校专职书法教师牵头成立“字如人”书法社,领导干部、青年教师和全体语文教师加入其中,每周习练硬笔书法,每周四在教学楼中厅晒出自己的粉笔字。多年的坚持,教师的引领,学生整体高质量的书写成为人所共知的学校名片。

2.书画比赛,泼出满纸云烟

每学期学校都会进行全校师生的书法比赛和绘画展。

低年级的铅笔字,中高年级的钢笔字,教师的粉笔字,或秀气,或遒劲,或隽永,或刚健,或清新,在横平竖直、顿挫有致中,每一个字无不彰显着师生“写一笔工工整整的方块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信念,对提升儒雅素质的追求。

书画展上,学生们以细腻的手笔绘制了一幅幅线条流畅、构思巧妙的作品,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逼真的山水画、活泼可爱的动物图……给校园平添了一股浓郁的翰墨香味,为书香校园涂上浓重多彩的一笔。

五、沉浸书香悦读,遇见最美自己

教学方式的变革不能是一阵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不仅仅局囿于课堂,它必将内化为终身受益的习惯。正如“读书”和“书法”不是仅为语文提供助力,也不仅仅获益一时,而是“最致远”。

1.每日三读,涵泳工夫兴味长

清晨,学校要求学生等候开校门时,要拿出一本书来静静阅读,这不是作秀,而是要学生明白读书不分时间与地点,你若读书,优雅自来。进入校园,不绝于耳的是朗朗书声,学生们手捧《经典诵读》,或高声朗诵,或击节吟咏……每天30分钟的眼看心感、声出情动,一点点地积淀成学生的聪慧和自信,此为“晨诵”。中午,走进教室,一个小书柜正立于教室一角,如蜜蜂引路,引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与高人对话,为成长铺路,此为“午读”。“亲子共读”则是每个孩子必做的“家庭作业”,或与父母同读一本书,或读书给父母听,书写读书故事,并以此进行“书香家庭”评选,让“亲子共读”在实小学生家庭中蔚然成风,成就一种别样的生活。

2.遇见书香,活水源流随处满

每年都开展“书韵飘香,悦读人生”系列读书活动,通过各班级“小蜗牛”学生读书会,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任务单,每周在钉钉上传自己的阅读照片或朗读音频,以便于教师即时对学生进行督促指导。之后,学生通过加插图、连环画、设计人物图谱;或好书推荐或抓住书中的空白、言犹未尽的结尾,进行赏析感悟,倾泻于笔端,诉诸于文字,最后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书海拾贝》《小荷尖尖》,与大家共享。

近来开展的“悦读当‘夏’”、“建党百年‘阅’来越好”等系列读书活动,通过“以声献礼”、亲子共读、同读“红色家书”、书画分享等形式,在阅读中传承中华经典,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遇见最美自己。

朱永新教授说:“一流的教师应该是一流的读书人,只有一流的读书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3】”学校倡导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就从阅读开始。老师们依托“萤火虫”教师读书协会和“小蜗牛”学生读书会,或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或开展读书沙龙,读经典,悟原理,共分享。2021年暑假,全体教师参加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百日行,每天打卡,读论语写体悟,上传诵读音频,反躬自省,修己达人。同年教师节,学校送给教师的礼物就是一本书——李镇西的《教育初心》,希望所有教师都能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正是“萤火虫飞蜗牛行,学史知恩读书忙。”

教学方式的变革传递的是不变的教育情怀,银杏树下,孔子像前,莱阳实小的变与不变就在那里,文化自觉也正一步步走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