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 年度任务目标 | 二季度完成情况 | ||
1 | 支持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建成投用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 | 按照省实验室建设方案有序推进。 | 按照省实验室建设方案有序推进。 | |
2 | 加快建设新药创制省实验室。 | 按照省实验室建设方案有序推进。 | 按照省实验室建设方案有序推进。 | |
3 |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00家以上。 |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100家以上。 | 一是完成市高企培育库入库申报工作,预计超过370家符合入库条件。二是组织开展2023年度高企申报工作,联合市财政、税务部门开展高企认定联合走访活动,对400余家申报企业进行科技、财政、税务政策辅导,指导企业提高申报质量。 | |
4 | 强化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研究,实施20项以上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以上。 | 实施20项市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以上。 | 已启动2023年度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申报工作,布局“固基强芯”“新材创制”“先进制造”“沃土良种”等八大科技创新工程,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完成项目形式审查、项目评审、项目现场考察工作。组织提名48项省科学技术奖,其中31项已通过网络评审进入到会议评审阶段。 | |
5 | 实施产业链科技协同创新工程。 | 选取1-2个重点产业链,开展我市首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申报。 | 根据5月4日局产业链专题会要求,对光电与磁性材料、黄金产业链2个产业链科技协同创新工程基本框架进行完善,着重对课题设置进行进一步优化,链条更加清晰、衔接更加紧密、逻辑更加合理。同步开始组织编写实施方案框架。 | |
6 | 支持企业共享科研资源,培育专业化科研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完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 做好科技型中小入网、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发布及省创新券审核工作。 | 2023年第二季度共组织6家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券17笔,申报兑现金额64568元。审核通过更新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成功发布大型科学仪器54台套。 | |
帮助16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10亿元以上。 | (1)召开科技金融政策宣讲会,各区市科技局及45家合作金融机构科技(普惠)金融工作人员共94人参会,对烟台市科技金融政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政策、黄渤海新区科技金融政策、科创担保政策及产品进行宣讲和推介。(2)召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科技金融业务培训会,进行科技金融政策宣讲与培训。(3)二季度为合作金融机构推荐了2批9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以及1790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 |||
7 |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00亿元以上。 | 技术合同成交额300亿元以上。 | 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达到235亿元。 | |
8 | 积极举办高层次科技学术论坛,加强与战略科学家合作,引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 各类外专引智项目申报位居全省前列,省级以上人才工程10人以上入选。 | 持续做好各类人才工程申报工作。 | |
根据省科技厅要求,做好本年度院士工作站备案材料的审核工作及管理服务工作。 | 做好本季度院士工作站备案材料的审核工作。 | |||
9 | 建设山东海工装备和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持海工装备研究院。 | 开展海洋工程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关键设备及系统研制等关键技术攻关2项以上;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项以上;引进院士、知名专家2名以上;申请专利8项以上。 | 5月17日召开海工共同体第一次专家委员会,24名行业专家对项目进行技术评审与评价。协同中集海工,与烟台市政府、莱山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 | |
10 | 建设山东海工装备和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持海工装备研究院。 | 完善组织架构及运行模式,启动研究院建设,重点推进1-2个创新中心建设。引进高端人才15人以上;开展各类科研项目攻关不少于10项,举办科技成果企业对接会/学术交流会不少于2场,联合培养研究生不少于50人。 | 4月2日,举行研究院启动仪式,研究院正式实体化运行。初步确定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参与编写《2023年中国海工发展报告》,调研江苏、山东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情况。 承办第三届中俄极地声学与信息技术论坛,开展冰下声传播、冰下通信等前沿交流;筹备国外专家来院交流讲座、先进材料与成形智造技术国际会议、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与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会议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 | |
11 |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健全双创公共平台服务体系,开展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6万人次以上。 | 新增科技企业孵化载体3家以上。 | 组织开展市级以上孵化载体培育高企市级奖励申报工作,经审查,20家孵化载体运营机构符合条件,拟发放高企培育市级奖励26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