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来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如何根据节气时令养护身心,安然度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小妙招吧~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道:大暑,六月中。解见小暑。
初候,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解见前。二候,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三候,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大暑来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该时节最主要的特点是温度和湿度都达到了最大值。大暑暑气很容易造成老年人“情绪中暑”。此外,酷热盛行之时,也极易消耗人体的津气,因此,民间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时节,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日晒、暑热、水湿互结,达到一年中的高峰。且暑天人体阳气浮散于表,腠理开泄,出汗较多,容易伤津耗气,这个时期人们调养应当以解暑祛湿、敛阳固表为重点。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学说,大暑时节高温酷热,易动“心火”。暑天气候酷热,出汗较多,“汗为心之液”,多汗不仅易伤心气,而且易致阴液亏虚,而阴虚者阴不敛阳,出现性急心烦、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等异常情况,称之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其情绪障碍很容易造成心脑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从养生保健的角度看,“躁”宜“静”之。正如唐朝白居易《销夏》诗中所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原则。夏季要静心,不宜做剧烈运动。《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暑热天气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注意劳逸结合,以保护阳气、保持体力。人们在闲暇时间可练字作画、品茶赏花以静心宁神、敛阳降气。暑天运动尤应把握好强度,虽然各人的体质强弱不同,体能素质有别,但在大暑时节,仍要以和缓活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泄汗太过。另外,要尽量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预防懈怠厌倦、恼怒忧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可配合局部穴位按摩疏肝理气,做到神清气和、心胸宽阔、精神饱满。手掌置于大腿根部,五指打开,由上而下推至足部10余次,拇指、小指可适当加压,其所过之处约为肝经、胆经循行路线。用拇指指腹或点穴棒按压太冲穴,点揉该穴5~8分钟,按压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胀痛感为佳。同时注意及时补水,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宁心安神。大暑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节气,暑为阳邪,易伤人体气与津液,必须多食生津止渴的食物。大暑时饮食应清淡、多样化,以清为补;多食营养丰富的果蔬和含蛋白质高的食物,并适当食用姜、葱、蒜、醋。这样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做菜的口味要清淡爽口,稍佐以咸味。咸味入肾,可以帮助收敛阴气。大暑时若是出汗很多,体内盐分耗散,可以适当喝常温的盐水。多食苦味食物,不仅有清热作用,而且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夏季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大暑还是阳气最旺的节气,适合冬病夏治,此时可以吃一些治疗冬病的食物。比如体寒的人,可以适当吃点羊肉;对于易上火体质的人,可以多吃点香瓜、西瓜、梨、香蕉、芒果、莲藕、西红柿、柿子、甜瓜、黄瓜、柚子等。日常膳食中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鳝鱼、牛奶、大豆、红豆、毛豆、油菜、芹菜、菠菜、海带、山药、莴苣、紫菜、西瓜、香蕉等。另外,炎热的夏季应多喝茶,茶中含钾丰富,既能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暑热蒸腾之下,不少人为求快速降温,常常一瓶冰镇饮料大口大口地喝下,这样很容易损失脾胃阳气。另外,暑热天气食物保存不当极易腐败,饮食不节或进食不洁食物都很容易导致各种胃肠疾病,民间所说的“伏天泻”则最为常见。大暑时节的饮食应以熟食、温食为主,尽量少吃生冷、冰镇食物。剩菜必须密封冷藏,隔餐食物必须彻底加热食用,一旦腐坏,应及时丢弃,切勿食用。若发生“伏天泻”,可酌情服用藿香正气丸、整肠丸等药物,切忌滥用止泻药。若腹泻症状较重、病情复杂,则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