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加强工作保障,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
二、工作目标
1.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些力所及的家务劳动。在校能完成打扫卫生等基本的劳动。
2.通过到劳动基地的劳动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3.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三、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个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使学生认识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光荣义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4.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 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劳动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教研团队:崔晓虹 李莹莹
1-5年级劳动实践教研组长、数学教师(劳动实践教师)
五、课程开发及分工:
梳理主题、带领教师开发课程及备课:李燕品
一年级 《物品整理小达人》 姜苗苗
二年级 《百变彩泥DIY》 史爱文
三年级 《美味果蔬拼盘》 刘红梅
四年级 《我是小小志愿者》 聂筠
五年级 《环保我先行》 石卫卫
一至五年级劳动教育内容 (每学期6课时)
六、实施策略
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有效实施劳动教育。
1.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设置劳动课,老师开发教材、备好每一节劳动课,指导、传授给学生足够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课上老师对劳动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演练。然后让学生课上课下结合进行实践。实践后进行反馈。每学期末上交有关劳动课的计划、教学设计、劳动课记录、反思、学生的劳动作业资料。(例如照片、小制作、日记等)
2.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会
例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列举劳动者的事迹,大的可列举劳模事迹,小的可列举农民、环卫工人等学生日常经常接触的平凡劳动者的平凡实际,通过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使学生从劳模及平凡劳动者的身上学习劳动的精神,体会劳动的价值。举办题为“我为父母做…”的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在家多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做饭、擦桌椅、清洁自己的房间等,进行劳动后写成日记,谈自己的劳动收获。
3.学科渗透劳动教育
思政课结合教材特点介绍劳动人民的事迹;语文课结合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结合劳动实际写成文章,要突出劳动的过程和劳动后的收获;科学课研究植物的种植与生长等。
4.结合节日、活动加强劳动教育
三月五日学雷锋日,开展社区服务公益劳动; 三月八日妇女节, 开展“我给妈妈一个惊喜”实践活动;三月十二日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体验劳动的艰辛;结合重阳节、孝心少年评选活动鼓励学生日常坚持有意义的劳动……结合雏鹰杯厨艺比赛、劳动技能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兴趣,加强劳动教育。
5.注重学生劳动课学业评价
制定《学生劳动情况调查表》,督促学生参加劳动并记录,增强学生的自评互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学期末,学校组织开展“劳动小能手”“劳动先进班集体”评选活动。学生劳动情况计入综合实践成长档案袋,各班级活动情况计入每月文明班队考核。
七、措施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统筹制定实施方案、学期教学计划、评价方案。
成立课程教研组。具体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2.加强师资保障
配足配齐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加强对指导纲要和指导意见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家长和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社会人才资源为兼职指导教师。创设家庭劳动环境,鼓励学生一家长为第一任教师。
3.加强条件保障
综合实践劳动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了现有的课程实施条件,基本满足简单实践能在教室里完成。有效利用校外基地、家长的工作单位等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保障课程实施。
4.加强评价保障
积极总结综合实践课程经验和教学成果,定期开展校级展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课程优秀案例评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教师个人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纳入千分考核评价。学生劳动课程学业水平纳入综合实践素养评价。班级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文明班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