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认真贯彻上级部门有关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澎湖小学劳动实践课程安排”,以劳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为目标,全校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劳动实践课程,加强了劳动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历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有效实施、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的过程,现将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劳动实践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学校一方面成立了“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二、开发劳动课程,以劳辅教促教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澎湖小学劳动实践课程安排”,以任务群的形式,细化劳动实践课程内容,并组织教师根据课程主题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等,为上好劳动课提供基础。
劳动教育,不仅局限在田间地头,可以开展于校内,也可以延伸到家庭,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安排适量的劳动清单,如:整理床铺、整理书包、整理书桌,或洗碗、洗衣、扫地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劳动,使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逐步形成自理能力。又如:给家长洗脚、捶背,给爷爷奶奶梳头、洗脸,甚至是表演节目逗老人开心都是劳动。学校把劳动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三、统筹师资力量,搭建劳育平台
劳动教育场所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更不能停留在课堂上空讲,要注重让学生在不同场所接受不同的劳动教育。学校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统筹师资力量,明确各方责任。家长发挥基础力量,负责家务劳动教育。本校教师要发挥主导力量,有的负责劳动课,有的负责学科融合,有的负责社团,多方力量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
(一)家庭是孩子接受家务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家务劳动是维持我们日常生活的“刚需技能”,理应被每一个孩子掌握。
(二)学校的“空中花园”是孩子们参加“快乐种植”课程的场所,开垦土地、结伴翻土、播种、施肥、浇水、收获果实,在这一完整的种植过程中具体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珍惜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公共场所是实现“爱心服务”最佳场地,每学期组织少先队员到区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劳动,引导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
四、关注学科融合,开展多元劳动
学校的劳动课并非狭隘地专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也不窄化为种植劳动,以三年级的种植实践课程《种萝卜》为例:不仅仅带学生学习翻土、播种、拔草、浇水这些体力劳动,美术课上,教师会指导学生画萝卜生长过程的简笔画,语文教师会带领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为写作积累真实的素材。同时劳动实践课程与主题节日相结合,如植树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教师结合节日习俗,带领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不仅仅只进行了物质生产劳动,还进行了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学校的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拓展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的融合,促进劳动教育地深入开展,以期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五、建立评价机制,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实践课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评价的基础是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学校的评价一般分为平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学期末的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一般在一个系列活动结束后进行,主要是自评和互评(或小组评价),侧重于自我反思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一般在一个学期结束时进行,是对学生表现情况的综合评价,教师将学生的参与情况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以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下一轮活动的动力,并形成动态的电子评价,教师能够随时关注学生的劳动状态。
劳动实践能够真正发挥“五育并举”的教育功能,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循序渐进,构建更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筚路蓝缕启教育,栉风沐雨砥砺行,我们相信,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积极探索、顽强拼搏下,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工作一定能稳步推进、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