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00004260221Q/2023-05254 成文日期: 2023-07-16
发布机构: 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组配分类: 经济建设

第142431号:关于“开发高营养级贝类生产养殖体系 助推浅海养殖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日期:2023-07-16      来源: 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字号:

史纪元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开发高营养级贝类生产养殖体系 助推浅海养殖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贝类养殖产业及碳汇相关情况

我市是山东省唯一跨黄海、渤海的城市,拥有海域面积1.23万km2。全市海岸线长1071.19km,沿岸分布着太平湾、芝罘湾、丁字湾等7个面积较大的海湾,分布有海岛230个,岛屿岸线长272.54km。这些面积广阔、数量众多、自然条件优越的海湾与海岛,是烟台发展蓝色经济最独特、最宝贵的优势。

(一)贝类养殖工作情况

1.贝类增养殖种类

我市海水贝类养殖主要种类有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和海湾扇贝)、牡蛎、贻贝、脉红螺、皱纹盘鲍、菲律宾蛤仔和缢蛏等。

2.贝类增养殖方法

市贝类增养殖方法主要有浅海筏式养殖、滩涂养殖、底播增殖。其中筏式养殖分吊笼和吊绳两种方式,吊笼养殖有扇贝、牡蛎、脉红螺;吊绳养殖有牡蛎、贻贝。从养殖种类上看,扇贝、牡蛎、贻贝等为筏式养殖;皱纹盘鲍和极少数虾夷扇贝为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缢蛏为滩涂养殖。

3.贝类养殖规模

2022年我市贝类养殖面积为144125公顷,其中海上筏式养殖134148公顷、滩涂养殖5806公顷、海底增殖(鲍)4171公顷;总产量为116.29万吨,其中筏式养殖99万吨、滩涂养殖17.1万吨、海底增养殖(鲍)1491吨;贝类筏式养殖占全市贝类养殖面积的93%、总产量的85%,是我市贝类主要养殖方式。

(二)全市主要养殖贝类碳汇情况

一是相关政策文件情况。前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市发改委编制完成了《烟台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订了《烟台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为高质量推进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顶层制度设计,更好地指导下步工作。其中提到:“要推行贝藻鱼兼养,上中下水层综合开发的生态养殖模式,合理配置海水养殖种类和养殖容量,提高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发展‘蓝色碳汇渔业’,探索将‘蓝色碳汇渔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制度,以流转碳汇的形式,增加水产养殖的行业经济收益”。

二是全市贝类碳汇情况。我市3种筏式养殖贝类为扇贝、牡蛎和贻贝,从含碳率来看,贻贝不但整体含碳量高,而且其贝壳碳汇占比最高(8.1%)。相较而言,扇贝贝壳碳汇占比最低(6.24%),整体含碳量较贻贝和牡蛎未占优势。从碳汇渔业的角度来讲,贻贝是更为适合筏式养殖的贝类品种。同理,蛤和蛏同为采用滩涂或浅滩底播方式养殖的贝类,蛏是更为理想的碳汇生物,具备替代蛤成为主要埋栖型贝类碳汇品种的潜力。

(三)全市贝类养殖科技支撑情况

一是加强贝类养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市海岸线较长,具有良好的天然条件。为充分发挥我市优势,市科技局支持贝类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围绕贝类种质资源修复、新品种选育、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共组织实施相关省、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4项,其中由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承担的“优质高产长牡蛎三倍体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获批2022年省良种工程类项目。

二是加强科技服务与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海阳近岸生态渔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长岛海岛生态(科技)渔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水产养殖领域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作用,2022年共转化科技成果5项。海阳农业科技园区已初步形成虾、蟹类、鱼类、贝类等养殖品种共同发展和池塘、滩涂、浅海、工厂化车间等多种养殖区域并举的多品种、多元化养殖产业格局;长岛农业科技园区初步建立了一套贝藻参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在我国海岛的典型养殖区域形成完善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三是加强人才培训。市科技局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养殖户、合作社及渔业企业开展新品种推广、技术指导服务,形成了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了我市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2022年共带动园区内科技示范基地10处,累计举办渔业技术培训班9期,培训渔民超过1万人次。我局及下属单位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也建立了完备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2022年共举办全市渔业技术推广培训班21期,培训渔民2423人,指导农户4039户。

二、烟台市关于贝类养殖体系的下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健全贝类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机制

一是加强贝类良种引进与新品种的研发机制结合我市海域养殖条件,引进或培育适宜生长的优势贝类新品种,通过选育、杂交、染色体组操作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进行海水贝类新品种的研发。加强自身科技力量建设,积极与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通过传统选育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相结合、研究和推广相结合,及时验证、示范和推广研究成果。

二是注重小品种贝类育苗技术的研发目前,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先后申报香螺、脉红螺、栉江珧等高价值土著贝类品种育养的市科技局课题项目,发挥我市贝类育苗技术、人员和产业化优势,增加我市贝类优良种类的技术储备,使我市真正成为全国贝类苗种科研产业中心。

(二)建立健全养殖容量控制机制

养殖容量是一个包含环境、生态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概念,应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保证应有效益的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合理规划养殖模式、密度,使各地贝类养殖生产与当地海域条件相匹配。

一是以多元化体系控制养殖规模。以政府引导、专业协会、合作社等构建多元化体系平台,通过空间规划限定养殖面积,力求从源头上协调好“海域利用与养护”的矛盾,通过诸如“最大可养量制度”“生产者联合限产”等措施来稳定特定种类在特定海区的最大产出水平。

二是以多营养层级模式优化养殖生态环境。发展贝、藻、参间养等多营养层级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与饵料资源上有互补作用的经济生物,以适宜的比例关系养殖于同一水域内,从而提高整个水体的养殖容量,达到生态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目标。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一是科技支持方面。我局将联合市科技局,继续聚焦我市水产本地种的特色,支持水产养殖基础研究,同时,充分发挥我市长海岸优势,围绕浅海新品种培育、资源种质调查、产业链关键技术等方向加强科技攻关,助推我市近海贝类养殖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是碳汇科研方面贻贝、蛏等高效碳汇贝类因为其市场价值低、采捕成本高等原因在烟台市养殖规模较低,其碳汇经济价值量也相应较低。相关部门可通过科学评估各种养殖贝藻碳汇能力及碳汇价值量差异,进而将这部分价值量以生态补偿等形式返还贝藻养殖从业者,以鼓励扇贝、蛤仔养殖从业者适量转型为贻贝、蛏类养殖从业者,促进贝类养殖创造更大碳汇价值。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2023年512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