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9〕1号》等文件精神,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全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必要劳动能力、发展基本劳动思维、塑造优秀劳动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以环境课程、常规课程和校园活动课程为劳动教育主渠道,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对新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化架构,基于“快乐农场”平台和家校资源,开发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以及家校联动与融合快乐生活课程;创新亲近自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课题研究式、项目整合式、主题探究式、综合展示式学习;以制度规约和多元评价搭建支持系统。打造劳动教育教师、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教师、校外辅导员、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完善经费投入、安全应急保障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劳动教育课程群,实施劳动育人
开学伊始,学校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依托“快乐农场”开发农事劳作课程、农事生活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和快乐生活课程群,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五大领域。在结构上,每一个课程群由若干具体子课程组成,并以若干项目组块的形式予以实施。比如“农事劳作”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课程群,下设“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四个子课程模块,在四个子课程模块之下再开发“认识农具”“二十四节气课程”“农场小作家”等10多项课程。
“二十四节气”课程通过“开心农场”与农历节气结合,让孩子经历学科整合的项目学习,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倾听自然声音,绘写自然笔记,参加与街道联办的节气风俗活动,亲近传统文化,感知节气之美。
“农场小作家”则是基于“开心农场”的习作项目,为儿童搭建了一个观察发现、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习作载体,激学生视角的文字表达,引导学生以快乐、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劳动、关注生活,产生体验、迁移感受,培养想象力,提高习作水平。
“农具博物馆”的成立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不同农具的用途,加深对我国悠久农耕历史和丰厚农耕文化的了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融入常规课程,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意见》指出:“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学校常规课程更应从多方面融入劳动教育,让“劳”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中得以渗透、落实。
我校将学科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开发成为劳动教育的背景性资源,通过筛选其中和劳动相关的教学素材,探索劳动教育与各个学科进行整合的内容和形式,构建起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章中心,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线索来验证“幸福要靠劳动”。学生在寻找、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教师再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学生交流,激发学生通过劳动获得幸福与快乐的兴趣。从播种到收获,不仅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也使学生掌握了劳动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三)整合校园活动,拓展劳动教育途经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通过对传统校园节日活动及社团活动用课程的要素加以改造,使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劳动教育实效。
将传统校园节日活动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发挥节日活动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体悟劳动之美。如运动会开展“志愿行”课程,为运动员端水、整理衣物、提供座椅;读书节开展“小馆长”课程,体验日常图书的借阅与管理工作;金城大集开展“售货员”“协管员”课程,学生体验市场中不同职业的乐趣。学生体验将劳动教育寓于校园节日活动之中,以课程化的形式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劳动情操、思想、性格等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自我劳动实践
学校组织教师与家长密切协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条件、生活需要等,精心设计劳动课程的单元内容、目标任务,以及成果展示、表扬激励的具体办法。在布置劳动教育的任务时,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坚持“劳心”和“劳力”相结合、“需要”和“提高”相结合、“必要”和“选学”相结合的原则。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改变了部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劳动”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不怕劳动、愿意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劳动的良好习惯。
学生根据劳动清单指导,在家里自主完成洗衣服、擦地、切菜、炒菜、包饺子、做手工等等,很多小明星、小能手应运而生。学生上传自己的劳动精彩瞬间,在电子评价档案袋里展示,发布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收获,成为了很多学生自觉完成的一件事儿。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成琴棋书画诗酒花。
(五)强化评价导向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教师评价:根据各班级劳动课的课表安排,学校进行课堂巡查。主要巡查项目为:上课内容是否与课表一致、教师组织教学是否规范有序等。巡查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对利用劳动教育基地和专用教室开展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
学生评价:借助劳动清单、电子档案袋等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 合作精神、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劳动素养水平。
四、支撑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工作小组,负责课程设计、总体协调、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资源开发等,及时调控实施过程,全面 把握实施状况。
(二)条件保障
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建设劳动基地,为学生提 供安全参与劳动体验的空间。做好专项资金预算,加强劳动教育设施建设,建立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根据需要储备急救箱及劳动防护用品 等。
(三) 安全保障
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加强操作规范;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及时清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