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本学期,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育。
一、落实课程实施机制
1.上好“1”节必修课、“1”个集体劳动周,培养劳动技能
确保每周1课时的劳动必修课,以劳动清单为基础,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密切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渐进式课程、丰富劳动课形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机会,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确保每学年开展1次劳动周,结合校情,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设立集体劳动周(或每月设立劳动日)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2.结合实际,落地劳动项目
1、把劳技课内容进行整合。
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有这么一个内容,就是学习礼品包装。这个单元中有两课,首先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纸盒,并进行一定的装饰。在纸盒造型里,学生学习根据老师的指导,发挥想象,”很多纸盒进行粘贴,排列,创造,做成各种器物。学生兴趣很浓,老师就把四年级教材中的内进行了整合,把《我用纸做多面体》做纸盒的方法教给了孩子,当然,四年级的教材还是有难度的,教师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要注意适当,适量,只作为个提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学习
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整合,促进各|门学科的学习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有让学生认钟表的内容。学钟表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学着制作钟面,学生对于钟面的时针,分针,就会认识得很清楚,除此以外,还会知道钟面有12格等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能力。
3.开辟校外基地,丰富课程体验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我校对校园空地进行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2)充分利用X处校外“社会实践大课堂”或市级劳动实践基地,结合校情,有目的、有主题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劳动教育活动。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加强学科融合
坚持劳动课程与各学科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在德育、语文、道法、外语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在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2.加强家校社共育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创新劳动课程的实施方法,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
三、课程实施效果
1.成果要求
根据学段要求,1-2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1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5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2件劳动作品、完成1次服务性劳动和1种生产劳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2.劳动评价使用
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关要求,将参与劳动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重要劳动实践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等。积极探索有效的劳动课程评价方式,探索“成果展评与综合表彰结合”“日常表现与阶段增值结合”“量性达标与质性考评结合”“个人竞赛与团队比赛结合”等方式的多维、多元化评价。
综上,我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以劳动实践教育的开展,与学生同在共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技能、增强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