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芝罘医院健康科普——谨防蜱虫叮咬,积极预防发热伴!

日期:2023-06-28     

字号:

夏季来,气温高,草木盛,蜱虫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进入高发季,下面通过“发热伴的10问10答”,带你认识发热伴。

一、什么是蜱虫?

蜱虫是一类重要的吸血节肢动物,俗称壁虱、草爬子、八脚子。蜱虫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皮肤较薄且不易被搔动的体表部位,离开宿主动物后主要在草场植被、低矮灌木丛、杂木林等环境中活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

二、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发热伴病例主要分布在植被丰富、气候湿润的丘陵地区,如东南沿海地区,加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均为病毒的传播提供相应条件。

三、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发热伴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发病2至3天即出现肝功能严重受损、呼吸衰竭、皮肤瘀斑、颅内出血及胃肠道出血、继发真菌及细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救治,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四、发热伴是如何传播的?

发热伴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体,引起病毒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导致人际间的传播。

五、主要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虫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另外,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患者的医护、陪护、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未规范防护,也具有较高感染风险。

六、蜱虫喜欢叮咬人的哪些部位?

蜱虫主要在人或动物的体表,皮肤较薄且不容易被触碰到的隐蔽部位。比如:人的颈部、耳后、肚脐、脚趾缝、腿部这些部位,都容易被蜱虫附着叮咬。

七、什么情况下怀疑可能感染了发热伴?

在发热伴高发季节,发病前2周有蜱虫叮咬史或有过山区、丘陵及林地等户外工作、生活、旅游史,且无明显其他原因,出现发热,伴有乏力、明显纳差、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关节痛等临床表现之一或多项者。

八、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置呢?

如发现被蜱叮咬,切记不要用力拉拽。蜱虫在叮咬时,会将头部扎进皮肤。如果硬拽,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增加感染风险。

可用尖头镊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缓慢用力向上提起,不要扭转或猛拉,防止蜱的头部留在皮肤里。拔出蜱虫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

持续观察,如果短期内出现发热、无食欲、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有蜱虫叮咬史,以协助诊断。

九、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

(一)户外出行注意

1.远离

应避免在蜱虫孳生的环境坐卧停留,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一般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在路上行走时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

2.防护

户外旅行时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着浅色衣服,袖口、领口和裤脚等处扎紧;不穿露脚趾的凉鞋、拖鞋;在林中穿行尽量佩戴帽子,避免蜱虫附着叮咬头部;户外活动后检查衣服上是否有蜱虫。

3.检视

野外活动后应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附着,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二)家居生活注意

定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三)及时就医、主动告知

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的市民,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就诊过程中,应主动告知医生有户外活动或蜱虫叮咬史。尤其是家中有这种病人的,一定不能直接接触病人或血性分泌物,以防感染。

十、有疫苗可以预防吗?预后如何?

目前还没有研制出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疫苗。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