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蓬莱区第三实验小学,专职劳动教育教师0人,兼职劳动教育教师22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1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1处。
1. 课程开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一二年级劳动课间周一课时,三四五年级每周一课时。学校以课堂教育为主,采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形式有: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
2.基地建立情况。
一直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因地制宜建设实践场所,在国宾酒庄、丰园苗木开设了劳动基地,让劳动教育走到“实”处,见到实效。
学校建成了种植园实践基地。种植园占地1.5亩,分为校内种植园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校内种植园,除了日常的护理之外,还开展不同主题的学科融合活动——观察日记记录花卉的生长过程,漂亮的树叶贴画展现出原生态的美感,精致的树木名片、树木牌绽放着智慧之花;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主要了解葡萄,果木的种植,管理以及葡萄酒的制作工艺,果木育苗等;了解田间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及实用价值。田园即课堂,种地即学习,基地的开辟,不仅让学生学会种、护、养、收等基本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充分感受到了劳动的魅力。
3.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共投入年度经费约10万元,用于劳动教育所需物品的维护和购买。
4.选用教材情况。
学校选用劳动教育教材为:一至五年级使用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劳动实践活动手册》。
5.学校实施方案。
第三实验小学加强劳动教育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课程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山东省教育厅文件《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和烟台市教育局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综合实践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目标:
1.用3至5年时间,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2.创建校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探索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3.加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努力使学校的综合实践更上一层楼。
三、 课程设置及评价:
1.课程内容
一年级考察探究:我与蔬菜交朋友。了解蔬菜的种类、营养和作用;引导学生从认知上了解蔬菜,从情感上喜欢蔬菜,养成不偏食的习惯。
社会服务:整理个人物品。初步掌握物品整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从小培养学生分类整理物品的方法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习惯。
设计制作:折纸。初步了解纸艺的简单技法;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简单的折纸、纸贴画等作品创作;体验制作纸艺作品的乐趣。
职业体验:小小清洁员。学会简单的收拾整理及清洁工作;体验自己动手操作为自己和集体做事的快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
考察探究:可爱的小蚂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社会服务:爱心敬老院。了解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设计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设计制作:彩蛋不倒翁。认识不倒翁,了解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通过制作不倒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职业体验:我是城市美容师。通过自己的劳动,懂得尊重环卫工人并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年级
考察探究:交通规则知多少。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知识,明确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提高知法、懂法并宣传交通安全的意识。
社会服务:环保小卫士。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和危害;通过调查研究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制作:十字绣。了解十字绣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十字绣的基本针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
职业体验:今天我当家。通过角色体验,体验“当家”的感觉,了解爸爸妈妈当家的辛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关爱家人,体谅父母的情感。
四年级
考察探究:通信工具的变迁。了解交通工具变化的概况;了解与交通工具有关的一些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社会服务:走进敬老院。了解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设计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设计制作:妙手剪窗花。了解窗花的基本特点,知道剪纸艺术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学习窗花的制作方法,学会正确的折法,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职业体验:消防员初体验。通过模拟演练,了解火灾自救和火场逃生的技巧;学习消防战士不怕危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年级
考察探究:慧眼识饮料。了解饮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社会服务:场馆志愿者。通过服务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服务他人的态度。
设计制作:衍纸。掌握衍纸工艺制作基本造型技法,学做各种衍纸卷,并组成各种图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职业体验:我是小导游。通过课前开展调查、考察、搜集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通过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当导游的条件及导游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评价
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侧重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并把教师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精品案例打磨等按总分20分纳入千分考核评价体系,其中教学研究10分,课程开发5分,精品案例5分。
学生评价:
学校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有效使用评价结果。实行“等级+评语”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并形成学生发展性评语。
四、实施保障:
(一)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领导小组。
组长:于军华
副组长:刘作慧
组员:所有的劳动教育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组长职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和决策者,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设计,总体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研究和实施。
成员职责:分管具体实施学校的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督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协调各学科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安排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档案整理等工作。
(二)课时保障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2年级每周1课时,3—5年级每周2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中,安排至少一半时间采取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三)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教师31名,由班主任和英语教师兼任,便于开展工作,另外,广开渠道,积极邀请校外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2.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意识。
3.强化校本培训,认真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集中专题培训,增强培训和学习的实效性。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要点。
(四)资金保障
学校大力支持综合实践各项活动的开展,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保证活动的开展。
(五)安全保障
根据安管办要求,建立从上到下的安全教育人员管理体系,学生外出必须有经过安管办审批的预案,部分课题组如需要利用节假日外出活动的,必须征得各自家长同意,并尽可能由家长陪同进行,由家长负责监护,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具体应急方案:
1.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各班的安全由班主任负责)。如有带队老师不能处理的意外事故应马上向年级负责领导汇报,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止血、稳定学生情绪、联系车辆和医院等。
2.发生交通事故:由组长、副组长负责总协调,组织报警、迅速拨打“120”和“110”,以及有关上报事宜,以最快的时间进行抢救医治。组员进行现场保护、临时救援,跟班老师控制学生的混乱场面(阻止学生围观)和二次事故现象的发生;班主任老师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稳定家长的情绪。
3.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生摔伤等事故时,由组长总协调及有关上报事宜;由副组长负责组织人员现场解救、报警、医疗队的初步医疗工作、严重的送医院治疗;同时控制学生的混乱场面(阻止学生围观)和二次事故现象的发生;后勤人员协助医务人员进行现场医疗和负责实施后勤保障工作。
4.如果学生外出活动,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路线排队回校,带队教师需做好一头一尾的安全督察;每班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出一位安全督察员,负责自己组的安全。
5.出发前带队老师要点名,到目的地后再次点名,要回时,排队点名后再回校。做到:高高兴兴去活动,平平安安回校来。
五、课程实施策略
1.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根据教研组的统一部署,组织、调控综合实践活动的进度,组织全班同学参加年级、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教师对学生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明确选题方向、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课题报告、做好结题展示等工作给予具体、明确、全面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包括科研方法、学习策略、与人交往、心理调适、团队协作、安全防范。
2.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开展劳动技术课程建设,劳动技术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科技和新信息,并充分利用劳技室,学校绿地等教育作用,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课程。
3. 软硬件资源整合
(1)加强校内外实践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2)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设备设施建设、教师培训进修以及课程实施所必需的经费开支等。
(3)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鼓励有特长的教师向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发展。
4. 学生成果展评
每学期开学进行学生综合实践成果展评活动,展评作品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社会大课堂、手工制作、创作发明等各个方面,并评出一二三等奖。
5. 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
学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和办法,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通过多种途径检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督促和帮助各教师真正落实本课程。并通过问卷、抽查等形式,了解各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的重点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课时、计划等的落实情况);活动过程(活动设计、展开、总结等基本环节的落实情况);活动实效(有关活动成果、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映)等。将平时了解和专题检查结合,督促教师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班级考核成绩。
6.学生档案袋建设
建立学生活动成长档案。完善以学生实践活动为重点的成长档案,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标志性成果的搜集。成长档案包括:活动的结果性资料(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作品、照片等),过程性资料(调查采访记录、实验记录、活动设计等),体验性资料(学生感受、体会等),评价材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同伴或家长的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