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创建“世界美食之都”,后疫情时期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城市品牌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烟台市鲁菜发源地,以鲁菜为首的餐饮行业也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产业。诚如您所提到“中国鲁菜之都”等称号,既是烟台的城市名片,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代表,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在建设“世界美食之都”方面有所突破。近年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支持餐饮业特别是鲁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批鲁菜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鲁菜发展壮大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围绕培养鲁菜技能人才,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鲁菜技能人才支持政策。出台了《烟台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确定每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不少于100名拔尖技能人才授予“烟台市首席技师”,每人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000元,每年组织首席技师开展业务培训、参观考察、休假疗养和健康查体等活动,费用由市县财政承担。同时,将首席技师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大力开展事迹宣传,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每年评选100名左右“烟台市技术能手”,每人给予2000元一次性奖励。从近年评选情况看,每年都有一大批鲁菜高技能人才入选首席技师和技术能手。此外,每年都从市级鲁菜高级技能人才中选拔一批佼佼者,推荐到省、国家参加技能人才项目评选,全力支持鲁菜技能人才发展,拓宽职业发展渠道。
二是构建以“鲁菜师傅”为核心的培训体系。围绕打造“烟台鲁菜师傅”品牌,我市先后印发了《烟台市“鲁菜师傅”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烟人社字[2020]103号)、《烟台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项目制”培训实施方案》(烟人社字〔2021〕65号),大力开展“鲁菜师傅”特色培训,旨在全面提高鲁菜烹饪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培育一批优秀“鲁菜师傅”,带动鲁菜劳动者更好地就业创业,促进鲁菜行业健康发展,擦亮“鲁菜之都”的城市名片,为创建“世界美食之都”、保居民就业提供坚实支撑。截至去年,我市组织开展“鲁菜师傅”特色培训64期,已有来自全市等300多个餐饮企事业单位的2279名学员参加培训,培训效果显著。出台《烟台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项目制”培训实施方案》,将“鲁菜师傅”项目纳入项目制范畴,培训以鲁菜文化解读、鲁菜发展与技艺传承知识、30道经典鲁菜烹饪教学制作、鲁菜产业发展与交流等为重点。通过“鲁菜师傅”的特色培训和宣传,老师傅和餐饮行业新锐厨师的授课,碰撞出了鲁菜融合与创新的火花,让学员们直呼受益匪浅,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同时极大调动了鲁菜厨师烹调鲁菜的信心和动力,调动了企业推广鲁菜的积极性,掀起了学习、制作鲁菜融合发展和创新的新高潮。目前,项目正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形成创新鲁菜标准化菜谱,在引领鲁菜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等方面做出新的样板。
三是搭建鲁菜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对在技能人才集中,有技能带头人的企事业单位创建一批技师工作站、大师工作室,鼓励和支持鲁菜技能人才集中的餐饮企业申报,更好发挥平台在鲁菜技艺传承、技术革新方面的作用。其中,对创建烟台市技师工作站的,市财政给予10万元资金补助,考核优秀的单位再给予5万元资金补助。对成功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大师工作站和技师工作站的,市财政在上级补助资金基础上,再给予10万元配套资金。其中,以鲁菜培训为主营方向的“烟台兴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入选2022年度烟台市技师工作站。
四是广泛开展鲁菜职业技能竞赛。坚持把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评价的有效手段,持续扩大办赛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提高办赛的层次和水平,全市每年举办各类鲁菜烹饪技能竞赛不少于10场。同时,加大竞赛奖励激励力度,对在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和团队,最高给予50万元、5万元、2万元奖励,对市级竞赛前3名选手,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和2000元奖励,给予竞赛承办单位最高10万元补贴。
五是创新和完善鲁菜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实施意见》,发挥企业用人主体评价作用,将技能人才评价权力交给用人单位,由企业自主评价、自主考核、自主发证、自主确定待遇,发放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录入全国信息查询系统,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下步,围绕创建“世界美食之都”,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从餐饮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发展、保障等方面入手,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开展餐饮行业技能人才评选,建设和培育一批鲁菜后备高技能人才,提高鲁菜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大力开展餐饮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每年举办一批竞赛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搭建餐饮技艺交流、展示平台。鼓励和支持餐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切实发挥企业的用人、育人的主体作用。在技能人才培养成效突出,高技能人才相对集中的单位,设立技师工作站、大师工作室,更大范围地发挥好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