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缺席人员及原因:无
教学研究活动主题: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中心发言人:崔慧、鲁丽君
一、 活动讨论
一、什么是语文
“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就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二、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但他又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物化的工具,而是与人类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即语文这个工具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等)。它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它不仅负载文化、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两点相加,是语文学科“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
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二、 活动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么,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实际上是实施语文教育的“总纲领”。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升华教育理念”,就不单单包括更新教学的观念,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
通过这次活动,教师们深刻了解新课标,为今后教学提供了直接依据,使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目标深刻反思。
三、活动成果
教师继续以课堂为阵地,踏踏实实的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语文教学工作,做的更深、更细。以新的课改理念为导向,继续深化课堂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