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烟台海肠产业,创建海产特色品牌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海肠,学名单环刺螠,自然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以及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我国对单环刺螠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许多技术问题尤其是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近些年得到了有效解决,单环刺螠苗种繁育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极具开发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潜力品种,在苗种繁育、生态养殖、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科技创新方面,烟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家驻烟科研院校均成立了单环刺螠研究团队。
在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研究方面,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于2014年成功突破单环刺螠苗种繁育技术瓶颈,在国内首次取得了单环刺螠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成功,制定了《单环刺螠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单环刺螠苗种》2个山东省地方标准,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苗种繁育技术持续优化和提升,苗种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年出苗量达到3亿头,全市单环刺螠增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
在加工技术研究方面,我市通过对单环刺螠高值加工产品的技术研发以及产业链构建,纯化制备出具有较高活性的单环刺螠自溶酶系,并通过利用复合酶解工艺进行食材的规模化制备工艺优化,确立了高值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了单环刺螠高品质多肽生产线、高端调味品、复合食品生产线共计3条,产品综合产能达2200吨/年。趟出了一条集育苗、养殖、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适宜于单环刺螠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在采捕与运输技术研究方面,我市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联合研制并开发了高效低耗、使用方便的自动化采捕设备,单设备采捕能力达到38.6公斤/小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对单环刺螠冷链储运技术的研究,探明了储运过程中多因素关联性及与品质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研发了紫外变频杀菌、原料气调存储、智能气调包装以及多参数智能监控4套装置,构建了鲜活/鲜食2套集保解、气词、杀菌等多维度一体化智能质量管控体系,实现了储运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保证了水产品品质。
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我局202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烟台市现代水产种业发展的意见》,市财政每年从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支持水产种业发展,重点支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品种试验示范、水产原良种场及繁育基地建设等工作。以我市省级单环刺螠原种场为基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单环刺螠原种种质资源挖掘与生态保存工作,启动单环刺螠原种信息库建设,保存原种2份,单种质保存数量达1万头以上,为单环刺螠原种保护与优良品种选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资源养护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通过全力做好政策资金保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大力推进资源养护工作。2022年,烟台市增殖放流鱼、虾、蟹、海蜇等各类水产苗种约17.9亿单位,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单环刺螠是烟台特色优势水产品种,烟台北部沿海部分海域是其理想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近几年,针对将单环刺螠纳入省渔业增殖放流品种事宜我们一直与上级渔业主管部门进行积极争取。
(三)品牌建设情况
2012年,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将烟台所辖海域出产的单环刺螠统一命名为“烟台海肠”,于2013年4月正式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烟台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为持续做好渔业品牌建设工作,不断扩大烟台地域特色水产品种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8年我们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4月,“烟台海肠”与“烟台刺参”“烟台鲍鱼”“烟台扇贝”“烟台大菱鲆”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1类)。为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扩大地理标志产品覆盖范围,2022年11月又继续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注册“烟台海肠”证明商标(29类),进一步培育烟台地方特色渔业品牌。
二、下步工作打算
1.强化团队建设与交流合作。围绕抓平台、聚人才、育团队、出成果,因地制宜培育海洋科创平台,不断培育壮大我市海洋科创团队。目前,包括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大学等驻烟科研单位以及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均开展了单环刺螠的相关科研工作。下一步,将发挥区域内各研究机构的能动性,积极与育苗、养殖、加工企业有机对接,形成团队合力,推动原种保护、新品系研发等更多项目落地实施。
2.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目前单环刺螠的育苗技术已较为成熟,原种保种工作正在有计划地开展,我们将积极组织科研机构继续做好种质资源保护,持续细化和提升苗种繁育技术,对优良品种选育与技术开发工作进行研讨,鼓励企业加大种质科技创新投入,将良种选育研究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主要在耐高温品种、速生品种的选育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建立基于主要性状特征和分子标记的种群鉴别方法与育种技术方案,培育面向不同养殖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的突破性新品种,建立健全良种育种体系,推动产业稳步发展。
3.力争开展资源增殖放流。目前,我市增殖放流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一般为中央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和省级燃油补贴资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省、市有关政策,做好与省级渔业主管部门和本级财政部门沟通工作,统筹项目财政资金,做好单环刺螠增殖放流标准的研制工作,科学制定并完善增殖放流工作方案,争取尽早将单环刺螠这一兼具生态修复功能和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洋动物纳入增殖放流物种,有效恢复自然资源量,加大渔业执法力度,逐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4.积极推进渔业品牌建设。经与黄渤海新区有关部门沟通联络,计划借助第五届中国·烟台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暨世界海洋日宣传活动,在黄渤海新区举办2023年中国烟台首届金沙滩海肠节活动。组织行业主管部门、涉海科研机构、渔业相关企业,通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渔业品牌推介、组织市民赶海等内容丰富的现场活动,让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海肠、了解海肠。同时,做好“烟台海肠”地理标志的授权、使用与管理工作,持续扩大“烟台海肠”特色渔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感谢您对海洋发展和渔业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2023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