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急救意识、增加AED投放使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这一提案非常有意义。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心源性猝死成为最危急的急症之一,救治需要争分夺秒。据有关数据显示,大部分心源性猝死是心律失常(室颤/无脉室速)所致,室颤最有效救治手段是电击除颤(AED),医学研究证实,对于室颤病人,如能在1分钟内除颤,救治成功率达90%以上,4分钟内除颤成功率为50%左右,每延迟一分钟,救治成功率下降7%-10%,超过10分钟救治,救治成功率几乎为0。由于大部分猝死病人发生在院外,医护人员一般很难在数分钟内到达现场,因此在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由经过培训的公众第一现场早期实施AED除颤非常必要。
近年来,在做好专业急救工作的同时,市卫健委积极引入国际“第一目击者”急救的理念,通过急救知识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进公共场所、进警营等各种形式向公众宣传普及急救知识,积极呼吁有关部门在公众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以提高急救效果。为切实加强重点公共场所应急医疗保障能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市卫健委学习借鉴外地做法,于2016年9月联合市直12个部门共同制定下发《烟台市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指导意见》,在国内较早开展公共场所安放AED活动。2019年12月,市卫健委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市红十字会共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通知》,对相关公共场所的配备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力推动我市AED配备工作。2017年4月,烟台蓬莱机场率先自行购置并配备4台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市交通运输局的配合支持下,烟台汽车总站、烟台港客运站、烟台火车站等场所也先后采购并配备设备,龙口港、蓬莱东港客运站计划近期采购,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规范化培训。2020年9月,在市财政大力支持下,我市统一购置26台自动AED,配备于车站、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均对各场所开展了不少于10人的规范培训。近年来,市红十字会积极参与政府主导关于AED的规划、布局、普及工作,通过启动“守护生命救在身边”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线上线下“一起捐”进行募捐筹款,截至目前全市红十字系统已在我市人群密集公共场所配置50余台AED,全市公共场所共配备AED80余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绘制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地图,方便市民查阅。为充分发挥AED效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及有关医疗机构能够定期开展针对公众特别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重点培训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术等急救知识,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安全知识进校园,市教育局利用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团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演练、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师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单独设立“烟台市安全教育研究室”,统领全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与管理,将“生命与健康教育”课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每学期开展不少于6课时;从全市各中小学选派35名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山东省学校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重点接受应急救护培训和学校健康安全知识培训,同时,与红十字会密切配合,多次开展相关培训活动,2022年6月,与红十字会联合举办学校应急急救师资培训班,据统计,接受省级急救培训的教师,在各县市区中小学校分别开展共计400多场应急救护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急救培训的普及与开展。同时,各区市中小学积极与驻地医疗部门联合,针对高年级学生多次开展包括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应急急救培训。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支持鼓励公共场所配备更多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多部门配合,发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优势,采取组织医务工作者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等形式,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大力开展AED使用和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性培训,使广大市民了解掌握急救知识和技术,会用、敢用AED,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