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更好的执行国家 《 传染病防治法 》 ,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法定传染病共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
一、分类
甲类 (2种)
鼠疫, 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乙类 (27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新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需要开展应急监测的其他传染病。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如人感染猪链球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
二、报告时限
1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新冠肺炎)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在 2 小时内填好相关信息卡,向医院有关科室(医务科、门诊部、防保站等相关科室)负责人报告,医院有关科室(医务科、门诊部、防保站等相关科室)负责人核对疫情后立即向上级疾病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小时内传染病网络直报员进行传染病报告卡核实无误后进行网络直报。
2 、乙类、丙类传染病: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医院有关科室(医务科、门诊部、防保站等相关科室)报告,6小时内传染病网络直报员进行传染病报告卡核实无误后进行网络直报。
三、报告方式
1、医院应成立疫情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领导、预防保健科负责人及具体专业工作人员三方面组成。其职责是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制订疫情管理制度及目标责任制度。
2、医院所有医务人员都是责任疫情报告人
3、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填写。
4、《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的全国统用传染病报告卡,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字。
5、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要认真阅读填卡说明,特别要注意:特殊职业(如学生、托幼儿童等)工作单位的填写;诊断日期要填到小时;14岁以下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
四、医院传染病报告的督促检查
1、分管传染病报告的科室定期到相关科室(如传染病科、急诊科、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病房、综合门诊等诊治传染病科室)进行传染病报告督导检查(一旬一次)。将检查的情况认真记录存档。
2、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对发现的漏报传染病要进行补报同时进行漏报原因调查,将漏报原因上报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