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下列情境:
“路上遇到熟人不想打招呼也不想被认出,低头溜走”
“和刚认识的人坐在一起吃饭,拼命想找话题却一个字也蹦不出来”
“发言前也要不停地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线上话痨,线下一言不发,网上的热闹非凡却如同假象一般,现实却是“人均社恐”。
现在年轻人常常调侃自己社恐,以降低存在感,减少社交。
此“社恐”非彼“社恐”。我们日常所说的社恐,仅仅只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适、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称为“社交焦虑”,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困境,小编更愿意将这种“社恐”形容为——内向、不善交际的表现。而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严重影响生活。
一、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二、大学生常见的六种社交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成就动机低,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在遭遇失败时习得性自弃,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感到孤独委屈时压抑自己的情绪,自我压抑,不愿与别人交流。
2.猜忌心理:具有猜忌心理的大学生往往生性多疑,精神敏感,他们经常封闭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很少能够打开心扉。他们认为别人与自己的交往是带着一定的目的的,是不真诚的。
3.怯懦心理:涉世未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怯懦会阻碍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应决断而弃之。
4.排他心理:具有排他心理的大学表现为抱残守缺,不去延伸认识的触角,拒绝拓宽思维,促使自我封闭在狭小空间里兜圈子。
5.逆反心理:求异思维并不等于标新立异与专唱反调。有些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于是就产生这种现象:你说某种错误观点站不住脚,他就偏要挖空心思为其辩护;你指东,他偏要向西。这种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6.冷漠心理: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三、走出社恐的小妙招
1.拒绝聚光灯效应:所谓聚光灯效应,就是人们过于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社交恐惧症患者在外出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害怕会出丑和犯错误,这会给患者自身造成较大的压力。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些痛苦,源于你放大了原本并不起眼的小事。
2.接纳自己不完美:日常生活中,要增强自信心,找到自身的价值和闪光点,每天适当地鼓励自己,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要允许自身存在缺点和不足。如果你愿意接纳自己,愿意包容他人,你会发现在集体中你的伙伴也同样愿意包容你的不完美。
3.脱敏训练:运用脱敏训练的方法,可以逐渐克服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选择到人群较为密集的地方,慢慢去改变心理上的厌恶状态,感到压力较大时,可以进行深呼吸。此外,还可多尝试开口说话,从熟人开始打招呼,逐步发展到与陌生人交谈。
没有人能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这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自然秉性。但保持怎样的社交距离,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尺度。
——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