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培训方式,以“构建有效课堂,提高实践能力”为主题,聚焦课堂,关注常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做到重点突出、培训有序、组织得当、学以致用。
二、培训目标
通过校本培训,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明确职责和使命,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整体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通过校本培训,改变多年已经形成的教师被动教研的习惯。教师们要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不要把教研活动当作一种简单的活动形式,要真正的深入进去,加强研究,通过教研活动切实提升个人水平。
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强化校本培训力度,切实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三、培训对象
所有在职教师均需参加培训。
四、培训内容
(一)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活动。
学校将结合专题学习内容,组织教师通过研讨、反思等方式,引导教师进一步增强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职业道德观念,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二)狠抓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1.做好视导评估准备。根据常规工作安排,2023春市教研室将组织全市视导评估工作,在评估范围内的教师要做到熟悉本册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研究市镇两级教研活动中的优课课堂教学思路,认真备课。同时,各教研组要进行评估前组内不少于三次的磨课活动,保证课堂展示成绩。教研组长,要在开学初做好计划,保障实施。
2.加强课标教材研究。以 “单元整体课例”为凭借,深化单元集体备课活动。提高准确把握教材的能力。注重教研活动的常态化,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加大教材研究的力度,实施跨校当面研讨或者线上研讨的形式。把新课程标准学习纳入理论学习,老师们逐字逐句进行学习,保证实施,为教育教学服务。
3.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加强“常规一体化”深化研究。继续深入开展校内教研组效率课堂研究。各校各教研组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主题性教研活动,每学期要围绕所有课型,开展高效研究。本学年重点落实课堂教学“四个一”活动。
(1)每周一节预约课。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暂定每周四上午第一节或者第二节为预约课时间。教导处学期初将根据年龄大小排序预约排课表。无课老师均要参与活动,并根据个人理解提出教学建议。(由教研组长制定预约课评课表)
(2)每月一个课型研究课。各教研组学期初要根据学科课型写出每月研究课型和上课老师。继续实施常规一体化达标课堂主题研究,继续采用“3+1”教研模式,即每月前三个周以课型教学研讨为主(评课表要全面),第四周为“青年教师有话说”(以新课标学习为主题,做好研讨记录)。
(3)每学期一节示范课。每学期结合市级教研活动,组织一次镇级教研活动,通过活动落实教研室精神,明确授课方向,为学科研究提供保障。
(4)每学年一次大比武课。开展镇校两级教学大比武活动。每年度下半年,将组织镇校两级教学大比武活动,全体教师参与,比赛成绩将按一定比例计入教师考核成绩。
4.加强教研组有效性研究。“活动一次收获一点”是我们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们要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教研组活动,不要把教研活动当作一种简单的活动形式,要真正的深入进去,加强研究,通过教研活动切实提升个人水平。要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引领作用,“责任下沉”是我们上学期对教研组长提出的要求,教研组长、学科组长要根据职责要求,以“全心全意”提升教研组成绩为目标,做到早策划早动手早提高。开学初,各教研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活动,保障教研活动有序实施。
(三)加强专业发展,提升科研能力
1.加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确定好培养人员,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活动,争取快速提升。
2.开展全员参与“两笔一话一技术”教学基本功的日常练习和镇校两级比赛,为市局组织的基本功大比武做准备。结合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培训。
3.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本学期组织教师阅读各学科新课标,完成读书摘抄和感悟,切实提高教师整体素养。
4.认真做好规划课题和市级校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工作,加强课题研究与学校校本教研的衔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与服务教学的功能。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规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材料整理,定期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保证各个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五、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见附件1。
2.构建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配档表,每项培训有专人负责并做到统筹安排统一协调,列出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见附件2。
3.培训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训前应制定培训计划,计划中应包括培训的目标、内容、措施等。
4.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建好校本培训台帐;填写好考勤考核表;定期抽样调查,了解培训情况;定期检查及时总结;将继续教育列入教师年度考核、评先选优、职称聘评、并与绩效工资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