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店初中2022--2023学年度“课程融合”推进情况成果展示
里店初中始终秉承“明德、求真、厚学、健体”的教育理念,践行“博学、笃志、和谐、创新”的校训。通过重塑教育信仰,承担教育责任,传递教育爱心,联系教育生活来助力教师复合发展;通过挖掘文化内涵、研究课程融合、开展劳动实践,来引领学校创新发展;通过好体魄育人,好课堂育人,好课程育人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伴着新时代、新教育的脚步,我们不断放大教育功能,逐步形成海阳新时代品质教育新特色。努力创建智慧型、运动型、劳动实践型海阳新时代品质教育新学校。立德树人,培育有创新素养的、能可持续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的、能担当祖国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今天我主要从塑造新教师、建构新课堂、融合新课程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塑造新教师——专业+融合
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根本。只有高素质、有思维、复合型的教师才能引领、培养出开创未来的人才。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教师培训,给教师充电、换脑、换思维,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融合发展。
(一)理念引路,行为自觉
教师的理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理念、思想的引领。只有让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才能成长为复合型教师。
首先,我们通过让教师重塑教育信仰,承担教育责任,传递教育爱心来为自己的复合发展助力。有信仰则人生有力量,生活有阳光,传递正能量;有责任则人生有底气,生活有幸福,传递正行动;有爱心则人生有暖意,生活有温情,传递正品性。让这些理念生根于教师内心,便能产生无尽的教育教学伟力,便能给学生、给家庭、给学校的生活带来勃勃生机和源源动力,从而使师生身心和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其次,我们用新教师成长必备20条来激励教师复合发展。
1.专业成长“五个一”即①读一本好书。②记一本好随笔。③写一篇好论文。④心有一个教育教学好故事。⑤脑(大脑、电脑)存一学科好资源。
2.教学工作“五个一”即①认真准备好每一节备课。(课标要求、教法、学法)②精心研究上好每一堂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③用心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批语、对话)④教育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学业、心理、生活)⑤身心愉悦过好每一天的校园生活。(充实、丰富、有意义)
3.教育生活“五个益”即①有益于自己的成长?(读书、健身)②有益于学生的进步?(教书、育人)③有益于家庭的幸福?(劳动、赋能)④有益于班级的和谐?(点子、办法)⑤有益于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4.终生兴教“五理念”即①教师好,学生才会好;学生好,学校才会好;教得其道,师生校同好。②让学生快乐学习,让教师阳光生活,做今天最好的自己。③希望学校、家庭、社会,因我们教师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④教育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⑤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紧密联系、有机融合,形成互惠共赢的发展共同体。
再次,根据“二八理论”,我们组建教育教学骨干团队,用百分之二十的骨干教师影响百分之八十的普通教师,从而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一个领导影响一个教师,15个领导就影响15个教师,这30个人就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因)。
(二)思维建构,不断刷新
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乃至每一个社会,在到达某一个临界点时,都应点击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发生命力。教师更不能例外(有的教师只是凭借着一年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重复若干年,可想而知其教学效果何如?),因此,教师必须不停学习,不断刷新。而要想自我刷新,关键要做好三大步:
1.拥抱同理心——就是教师能站在学生、级部、学校的位置来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即换位思考)。
2.培养求知欲——就是教师要培养“无所不学”的求知欲,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登高望远,凌空鸟瞰。
3.建立新思维——就是教师建立成长型思维,着力现实,心怀未来,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只有不断刷新的教师,才能跟上新时代教育的步伐,成长为适应未来的新教师。
(三)专业评比,教师成长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才能有参与体验感、获得成长感、收获教育教学的幸福感。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像教师读书论坛、读书演讲比赛、教师专业标准测试、优秀教学设计评比、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师基本能力测试、教师说课大比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信息技术2.0技能比赛、新课堂研究骨干团队、信息技术2.0建设骨干团队研训等活动,给教师以展示自我,展示才艺的舞台,从而调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教师不断向前,复合发展。
(四)潜心问道,关注社会
新时代的新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具有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融合能力,成为学识渊博的教育者。新教师要将时政新闻、生活轶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建设、十九大、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党史教育、伟大精神学习、楼前电子屏历史上的今天等)灵活地引进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关注现在,放眼未来。要培养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要注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注重责任意识的渗透,注重崇高信仰的树立,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
〖PPT〗展示有关图片:
这些理念必须让教师融入血液,植入脊骨。同时把教师的个人需求、对健康身体的追求、子女的培养、家庭的幸福、教师专业成长和复合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和谐共融、相得益彰。通过培训使教师把个人、家庭、学校、国家联系起来,具有教育教学共同体意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发挥每个分子的能量,从而塑造海阳新时代品质教育的复合型新教师。
二、建构新课堂——内涵+研究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绿色园地,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主要时空。课堂必须挖掘内涵,加强研究,提高效益,才能有品质,高产能。
(一)“多思维向度”型课堂
“多思维向度”型课堂的内涵是——开发感官功能,拓展思维向度。
“多思维向度”型课堂的宗旨是——培养具有综合学习能力的学生和复合型教师。
要打造高品质课堂,一定要研究课堂内涵,研究思维开发;必须关注课堂细节,关注感官运用。
1.细节关注
(1)每一个问题都有目的吗?
(2)每一分钟都珍惜了吗?
(3)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了吗?
(4)每一个学生都关注到了吗?
(5)每一个问题都进行学法指导了吗?
(6)每一个小组活动都反思了吗?
这是知识点和学习的主体融合
2.感官功能运用
(1)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吗?
(2)学生倾听能力关注了吗?
(3)学生语言表达、提出问题的素养有所提高吗?
(4)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训练到位吗?
(5)学生动脑思考、空间想象能力、梳理整合能力得到开发了吗?
这是眼、耳、口、手、脑各感官和学习的知识融合
3.思维开发和思维导图的运用
就是知识的梳理、总结、盘点、架构;是学习的能力、水平、层次的高阶体现。
这就是思维和学习的结果融合
开发“多思维向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培养适应未来的、有思想的、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语文“三部曲”课堂——写好字、享美文、学新知
1.写好字:在一点一横中写出严谨的学风,规范的姿势,对生活的美好态度;在一撇一捺中领略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悟汉字文化,书精彩人生。
2.享美文:在读书中丰富思想、积淀人文、涵养精神、生成素养。在分享中展示自我,增强自信,为自己美好的人生积蓄能量、夯本筑基。
3.学新知:结合“多思维向度”型课堂的要求,在“整合和拓展”的理念下,灵活运用教师的教学智慧来传道、授业、解惑。
把整合和拓展的文章内容作为新知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来设计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探求新知的过程。不断提升语文课堂的教育力、文化力、影响力。全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更好的走向未来。
这是语文学习中字、词、句、篇和新知的融合
〖PPT〗展示有关图片:
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思维,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情感培养,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不断刷新教育教学新高度。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融合新课程——思维+互联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是用知识和价值观铸成的教师、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学记》云“大道不器”。由此,我们把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融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必由之路。
第一步:把课程开发起来(开发既创造、创新)。
第二步:把课程研究起来(研究既研磨、探究。研则金石可开;究则多条路径到家,多种方式达到目标)。同时把阳光体育课程也纳入进来,为课程改革又增添了一缕新阳光。
第三步:把课程融合起来(融合既大道:天地融合生万物,阴阳融合生精灵,五育融合生新生,生新校),同时把读影课程也纳入进来。我校的课程理念是以课程引领发展,用内涵彰显品质,用表达提升素养。
我们把学科课程、劳动实践、阳光体育、读影活动等课程有机融合。
1.方略
①挖掘内涵是方向:由身体的学习转化为思维的拓展,进而升华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②描述过程是关键:启动人体感官(眼、耳、口、鼻、手),体验人身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由身体的学习转化为观察、体悟、思考、表达。
③提升素养是目的:由活动(运动)激发思维,思维产生思路,思路诞生思想;进而将思想转化为表达,转化为学习生产力;坚持活动常态、注重内涵发展、坚守品质提升。
2.举措
①每节一说。说是指学生叙说;(过程、经历、体验、感悟)
②每天一写。写是指学生描写;(日记、随笔、片段;记叙、议论、说明)
③每周一评。评是指班级评比;(展示、评价、鼓舞、激励)
④每月一结。结是指级部总结。(宣传、表彰、内化、提升)
学生通过经历、体验自己亲身参与的各项劳动实践、阳光体育、读影等活动,然后再把具体的过程细节描述出来、写出来,真正把做、说、写相融合、相统一,全面提高自己的想象、思考、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和素养。
(以上内容在以前已经汇报过,不在赘述。)
上学期我们的工作及成效
(一)课程融合培训目标
1.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真正明白什么是课程?只有明白了课程的真正内涵,才能走向优秀。
2.强化课程融化理念,生发互联网思维,实现教师复合发展。
3.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为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4.增强融合意识、提振融合兴趣、提高融合能力、提升融合效益,不断刷新自己教育教学的高度。
(二)课程融合策略
1.学科融合: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多样态的融合。(主要是指文化学习科目——智的融合)
2.五育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贯穿、相互滋养、相互补充。(主要是指德、智、体、美、劳的融合)
我们认为“五育融合胜任力”是新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要有融合意识、融合习惯、融合勇气、融合能力,从而让融合的理念扎根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三)课程融合应用
1.备课中,课堂小结之前必有——学科融合盘点环节。通过此环节来培养加强教师的融合思维和融合能力,从而为学科新教学夯基助力。
2.学科融合作业的设计必有——知识点融合解析。通过融合作业设计,来引领教师的思维,培育学生的互联、想象能力,从而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大家。
〖PPT〗展示有关图片:
如此,学科课程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间彼此融合、相互渗透,进行综合式学习。让融合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教师有融合的素质,学生有融合的能力,课堂有融合的意识,课程有融合的元素,常规有融合的体现,劳动实践中有融合的力量。
总之,教学研究无止境,课程融合蕴教机。我们的这些做法和探索,虽然还很肤浅,但是我们会坚持一直研究下去,坚持慢慢做下去。我们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不冷热,未来我校的教育教学一定会芝麻开花,实现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学生成才的最终目标,走向教育的美好和幸福!关于塑造新教师、建构新课堂和融合新课程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将跳出思维定势,畅想新的可能,不断创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