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由于艾滋病与人们自身的行为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是一种“行为病”。
“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渐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珠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艾滋病怎样传播?
1、性接触传播
通过各种性交方式在同性或异性之间传播。
经性接触传播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大约全球70%~ 80%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上艾滋病。
2、血液传播
输入HIV污染的血液(血制品);
共用针具吸毒;
用未检测的体液、组织、器官;
用消毒不严的器具(医疗器械)穿耳、纹身、美容、拔牙及共用剃须刀等。
3、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下一代。
特别提示:艾滋病不通过握手、接吻、拥抱、共同进餐传播;不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传播;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1)不发生婚前和偶遇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既防病又避孕
(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
(6)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
(7)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
艾滋病目前的治疗措施
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地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