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一般认为,冬至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是阳气回升,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当庆贺。
古语云,“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每年冬至这天,在我国北方地区饺子是必不可少的。冬至吃的饺子与春节吃的饺子含意不同,春节吃的饺子在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饺子含有消寒之意,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南方地区,冬至盛行吃汤圆,不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还用于祭祖或者是赠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节日祝愿。
自冬至开始,我国进入数九寒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期间,一般是“三九”和“四九”最冷,正好接近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
保健专家提醒,冬至时节要潜阳补温,敛阳护阴。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寒冬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要注意保持口腔和鼻咽部卫生,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并适当进行御寒锻炼,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