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市辛安镇第二小学2023-2024学年劳动教育发展报告

日期:2023-12-18     

字号: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的通知》和教育部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结合海阳市文件精神,为全面加强我校新时代品质教育下的劳动教育,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突出抓好校园日常劳动训练、生活实践劳动教育、家务活动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落实学校劳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些力所及的家务劳动,在校能完成打扫卫生等基本的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知能力,具有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2.学生能使用常用工具与基本设备,采用一定的技术、工艺与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形成基本的动手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3.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劳动,养成安全规范、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协作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品质。

4.通过持续性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优良传统的积极愿望;弘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具有不畏艰辛、锐意进取、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奋斗精神。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引领

将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一任务,杜绝“只劳不育”“以劳代惩”等现象。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成为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融合并举

将劳动教育纳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贯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有效发挥学校作为劳动课程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渗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

(三)坚持实践体验

将实践体验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坚持发展性评价

劳动课程评价以学生发展素养为导向,提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劳动参与情况、在劳动中的实际表现以及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发展状况。

四、主要措施

(一)落实劳动课程

学校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上好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老师应根据课程表的安排,备好每一堂劳动教育课,上好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课,使学生学会具体的劳动方法,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专题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

1.上好劳动课。严格落实劳动教育1+1+X课时制度,上好每周一节劳动必修课。新版劳动课程标准强调,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开齐开足课程,不得挤占、挪用课时。学校会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加大课堂巡查力度,抓实教学常规管理, 严格落实每周每班不少于一课时的劳动课教学任务。

2.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依托校内实践基地,渗透劳动教育。我校在学校博学大道的两侧分年级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分别是一年级慧海睿智基地、二年级山海情梦想乐园、三年级山之美幸福家园、四年级海之韵平安雅园、五年级仁山励志农场。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在本班劳动基地里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培养责任感。

3.劳动清单驱动。我校以《海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建立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的意见》(海教体〔2021〕65号)中的60条课外、校外劳动教育清单参考内容为参照,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劳动时长要求与学校实际,坚持育人为本、因校制宜,制定本学校、各年级学生的劳动清单任务。结合我校制定的劳动清单,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家务劳动。学校及家长要利用学生日常参与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达成劳动教育多个维度的目标,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氛围;家校合力提升学生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内涵的理解。使学生明确每天不少于30分钟劳动的要求,确保学生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2至3项生活劳动技能。引导学生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由劳动频次增加到观念提升的过程,逐渐养成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等劳动品质,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开展劳动周活动。每学年参加一次校内外集体劳动周活动,我校的劳动周为五一劳动周。劳动周的时间安排打破年级限制,进行统筹实施,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共同的劳动周活动中,互帮互助、合作建构,形成良好的劳动合作与竞争氛围,促进劳动育人价值的实现。我校的劳动周活动形式主要有劳动项目实践、技能竞赛、劳模大讲堂、主题演讲或辩论、成果展示、职业体验。一二年级一般以家庭、班级、校园为主,三四年级可以到社区等校外场所,五年级则可以走入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场域。确定学生校外课外劳动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可在放学后参与家庭劳动,或走进社区。三年级以上设劳动日,每月一次。我校将每个月的第一个周的周五设立为我校的劳动日。劳动教育老师组织学生做好值日,认真清扫校园,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各班级可开展结合学生实际的劳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或是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室内装饰、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亦或是开展“爱学校集体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学生在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

2.加强学科融合。结合我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劳动教育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二十四节系列活动、“海边拾贝”山海特色课程、认识校园绿植等。在学科教学中,找到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是实现“以劳增智”的关键。劳动课中有一部分是手工制作类,如“陶泥、缝制、编织、刺绣”等,可与美育学科相融合,以此组织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劳动课中的科技制作,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天地。科学课中的有些制作类课程可与劳动制作相结合,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如“热气球、小开关、小缆车”的制作等。坚持劳动课程与各学科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劳动教育。

3.主题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中秋节”“丰收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等。结合农村实际,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4.校外实践劳动。建设并挂牌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大山所村“猕猴桃采摘”基地,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场所,满足中小学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志愿服务劳动,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培育奉献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热情。通过课余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学生认真参与社区的相应劳动体验活动,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填写校外实践活动记录表。利用海阳市各类优质社会资源,根据学段特点和学校特色,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旅行。促进研学实践与劳动实践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劳动教育的实践课堂。

(三)强化课程实施效果

1.加强家校社共育。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劳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劳动课程开设的意义、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等,促进家长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认知。学校要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本学年劳动课程规划方案、实施要点、任务清单等,指导家长将相关劳动内容作为家庭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家庭劳动教育与学校劳动课程建立关联,使学生习得的劳动技能得到及时的应用和巩固。我校根据本地、本校实际,设计不同学段学生家庭劳动清单,提高家长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增强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计划性和持续性。根据家庭日常生活实际,鼓励家长利用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器具维护、美化家庭、养护绿植、烹饪帮厨等机会,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完成,从而养成居家生活劳动的好习惯。

2.强化成果要求。1-2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1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5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2件劳动作品、完成1次服务性劳动和1种生产劳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3.强化评价结果使用。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关要求,将参与劳动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借助劳动清单、劳动任务单、学生成长档案等收集学生学习成果,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劳动素养水平。学期末举行学生劳动成果展评活动,对学生本学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过程性及终结性评价结果分别授予学生“山海劳动之星”“山海劳动小能手”“山海劳动标兵”等荣誉称号。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劳动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员为组员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工作小组。统筹开发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协调学校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项目、组织实践活动。

(二)加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建立优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从企业、社会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根据规模和特点,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配备能满足基地教学和管理需要、结构合理、有专业特长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加强安全保障。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学校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四)加强宣传引导。学校结合劳动教育特点,着重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技能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畅树奉献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在重大疫情、灾害面前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担当,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五)加强考核力度。把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师劳动实践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将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