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市管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市国资委根据市管企业肩负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于2020年重新构建了市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2023年,在总体框架不变情况下,对2023--2025年任期考核指标作了适当调整。
一、考核制度体系
根据企业的功能定位、行业领域、发展阶段突出不同考核重点,设计了“1+3”与“1+8”的考核制度体系,即1个考核办法加3个(竞争类、功能类、公益类)实施细则、1个重点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加8项重点工作配套细则,构建起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新的制度体系,对企业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根据竞争类、功能类、公益类企业的不同功能要求和发展目标,突出不同的考核重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对竞争类企业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导向,重点考核企业经济效益、资本回报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等,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实业,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对功能类企业以服务全市重大战略、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为导向,在保证合理回报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突出服务保障能力、风险管控水平、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完成重大专项任务的考核。对公益类企业以更好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为导向,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点考核产品服务质量、成本控制、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
二、考核指标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结合我市实际,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根据考核办法的规定,考核指标分为绩效指标和重点工作指标、奖励性指标和限制性指标四大类。绩效指标和重点工作指标设置基本分和权重,奖励性指标和限制性指标不设基本分和权重。
(一)绩效指标(权重占70%)。包含“一收一利五率”(包含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营业现金比率、技术投入比率、资产负债率、偿债率)和功能类企业的核心业务指标。
通过营业收入指标的考核,推动企业做大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指标的考核,推动企业为股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考核,推动企业注重投入产出效率,重视资产质量效益。通过营业现金比率指标的考核,推动企业重视现金流健康,增强将利润转化为实打实现金的能力水平。通过技术投入比率指标,推动企业重视研究、研发与创新,增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资产负债率指标、偿债率指标的考核,推动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工作指标(权重占30%)。按照重点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将企业应履职尽责的党建、改革、双招双引、重大工程及投资担保、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权管理、企业运行监督、乡村振兴等八方面重点工作事项纳入考核清单,实行一企一策考核。
(三)奖励性指标。重点考核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对企业科学技术获奖、专利、标准制定、创新平台建设、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等贡献,给予加分奖励。
(四)限制性指标。重点考核十一个事项,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不力,巡视、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力,履行政治责任不力,落实经营责任不力,履行社会责任不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不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不力,国资监管提示函办理不力,功能类企业主体信用评级维护不力,财源建设不力等。企业发生以上有关事项的,扣减经营业绩考核综合得分或降级。
三、考核组织实施
市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由市国资监管部门组织实施。当年组织企业提报考核目标建议值,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考核期内对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情况实施动态跟踪评估。次年组织企业提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报告,根据中介机构年度审计报告及企业分析报告进行考核,将初步考核结果与企业沟通。根据确定的考核结果测算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