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报告

日期:2023-12-01     

字号:

基本情况:莱州市第一中学,专职教师2人,兼职教师20人,校内劳动基地3处,校外劳动基地7处。

1.课程开设情况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要求,高一、高二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以课外教育为主,形式有: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生产劳动。

2.基地建设情况

校内劳动基地:(1)种植基地,在校园西南角,面积约260平米。(2)园林基地,校园内所有园林种植区域,面积200余亩。(3)日常劳动习惯培养基地,包括校园中的甬路、广场及教学楼、宿舍。

校外劳动基地:(1)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莱州市农科院城山路西侧。

2)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位于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办事处,占地200余亩。

3)中海港务(莱州)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海滨路1号。

4)莱州市宏顺梅花园,位于莱州市文峰路街道梅园新村,占地面积180亩。

5)莱州大基山森林公园,座落于山东省莱州市城区东5公里。

6)莱州文峰山,座落在市区西郊莱州城南15华里处。

7)莱州中华月季园,位于山东莱州市莱州路与文化路交叉点西南侧,占地0.75公顷。

3.经费投入情况

本年度投入经费3万余元,用于校园内园林基地建设。

4.选用教材情况

学校选用教材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5.学校实施方案

莱州市第一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和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等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价值,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术和技能,形成高尚劳动品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本着大力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实现劳动中线上与线下的交互、体力与脑力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融通、规范与创造的统一,使劳动教育落实到位。

1)主要目标

以学生参加劳动、体验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为基本要求,重在提升劳动技能与技术,涵养劳动品质。学生要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和技术,获得职业体验,能够独立完成劳动任务,形成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劳动能力,具有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自觉开展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劳动过程进行必要的设计,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劳动内容和方式,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禁止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有害健康的劳动。

坚持实践体验。在现实场景中进行劳动教育,注重躬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以用促学,增长才干,培养奋斗精神;同时通过自己的真实劳动回馈家庭和社会,强化责任担当。不得把劳动教育当作休闲娱乐,不能坐而论道或由他人代劳。

坚持统筹推进。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及组织保障等进行全面规划,使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统筹高中三个学段,使劳动教育持续推进,有序衔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配合。

坚持因地制宜。要扎根本土,充分挖掘、运用所在区域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社区建设需要,积极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劳动教育。

3)主要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主要指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

要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活动,了解当地工农业生产现状,经历相关技术、技能实践应用过程,关注产业发展优势及发展瓶颈,感悟人才需求方向与人才成长之路,研究产业发展与学业选修、专业选择及职业行业研究的关系,感悟学好知识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服务性劳动教育,是指利用知识、信息、技能、设备、工具等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服务的行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是其重点内容。

在组织学生开展服务性劳动过程中,进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和责任担当教育。要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并有选择地到现代服务行业见习体验。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主要指个人生活自理和家庭生活事务处理等与衣食住行直接相关的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劳动自立,体验持家之道,养成劳动习惯,要注重家政学习,积极承担家务劳动。

4)依托课程

劳动教育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为主要载体,进行日常劳动技能、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技能指导等。安排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利用身边劳动者、劳动模范先进事迹,进行弘扬劳动精神教育。

5)时间与学分

高中三年劳动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周,1学分。

要统筹安排劳动实践时间,既可校内校外相结合,又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突显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劳动贵在坚持,贵在习惯的养成。学生每天都要坚持日常生活劳动,每月班级都可创建劳动日,每年学校都可设置劳动周,让劳动成为学生的好习惯、好品质。

同时,让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学旅行、职业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相辅相成,予以整合融合以便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6)完善评价

要指导学生如实记录重要劳动实践经历及主要表现。

要探索建立劳动实践积分制度和分析反馈制度,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经历纳入学分管理。组织专业人员依据记录材料等,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科学评价,同时把劳动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中。

7)展示交流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交流活动。一建立学生劳动魅力、劳动智慧的展示平台,通过现场展演、媒体宣传推介等方式,广泛传播劳动成果,交流劳动实践心得。二开展“劳动之星”“公益之星”等评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积极协调新闻媒体,设立劳动教育专栏、专访等,广泛宣传劳动教育成果,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6.劳动周方案及佐证材料

莱州一中“五一”劳动周作业

“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节”期间倡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增长生活智慧,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一、参与范围

高一高二全体学生

二、活动内容

1. 家庭劳动:如卫生保洁劳动,如扫地、拖地、刷马桶、洗衣服、洗碗、抹桌子;洗菜、择菜、学习烹饪菜品、制作面食;

2.田间劳动:根据家庭需要自主安排。

3.其它生产劳动:有工厂作坊等家庭劳动资源的学生可积极参与,了解学习部分技术操作的劳动流程。

三、相关要求

1.每位同学以“年级-班级-姓名”命名提交一个文件夹,内含家庭劳动作业记录单和记录单中出现的照片原片(照片命名为“XX劳动步骤1.2.3……”)。

2.教学部汇总:以班级为单位打包,然后以教学部为单位汇集,注明“**年级**教学部”,发送到一中团委办公群。

 

 

莱州一中五一劳动周实践记录单

年级班级

高一五班

姓名

孙焕然

劳作时间

2023.5.2

劳动类型

面食制作

劳作地点

厨房

劳动内容

制做饺子过程

劳动过程

劳动步骤

文字说明

照片展示

步骤1

准备食物材料,摘韭菜

 

步骤2

剁猪肉,拌馅

 

步骤3

和面,揉面团

 

步骤4

擀饺子皮,包饺子

 

步骤5

捞饺子

 

劳动感想收获

亲自动手准备食材、制作和烹饪,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增进亲情,珍惜劳动成果,感受家庭氛围,发挥劳动育人作用。

备注:(1)劳动类型分家务劳动、田间劳动、其他生产劳动如生产操作、家庭作坊等;(2)劳动内容需具体;(3)劳动步骤需详尽,文字说明要体现所用材料和工具及如何操作等,配取照片应注意拍摄角度,选择劳动过程能够充分展示该步操作的关键点进行拍摄,注意控制照片大小。(4)劳动步骤超过4步的可以加格完善。(5)记录单中出现的照片需将原图和记录单一起打包提交。

 

7.劳动清单

莱州市第一中学劳动教育清单


家务劳动

校内劳动

校外劳动

每日 劳动清单

1. 保持书桌房间等干净整洁, 保持衣着的卫生和整洁。

2. 坚持垃圾分类。

1. 宿舍内务整理、卫生清扫、消毒,个人桌椅、 书橱等整理和维护。 2. 班级日常消毒、通风,节水节电。 3. 校内卫生区环境清扫和维护。


每周 劳动清单

1 .个人衣物等清洗和收纳。

2.家庭花卉的修剪和养护。

1 .班级花卉的修剪和养护。

2.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医务室或体育馆等开 展场馆岗位志愿服务。

3.到班级的劳动教育基地除草、剪枝,施肥浇水。


每月 劳动清单

1. 房间卫生大扫除。

 2. 独立为家庭做一顿饭。 3. 进行一次家庭环境美化。

1. 从宿舍、教室到校园的卫生大扫除。

2. 开展基于通用技术的主题创作活动或基于学科 (理化生等)的劳动主题探究与设计制作活动。

3. 设计与改造班级、校园文化或公共设施配置等。

1 .社区敬老、助残或扶弱等志愿服务。

2. 带着问题进入社区进行调研,或根据 需要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等。

3. 利用校外劳动基地、社会大课堂、研 学基地等适当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每学年 劳动清单

1. 彻底消毒清理一次家庭厨卫水垢、油垢,冰箱洗衣机消毒等。

2. “今日我当家” 一天,负责一日三餐、家务和家庭决策。

3. 进行一次家庭作物种植。

4. 参加一次学校军训及劳动周活动。                              

5. 结合家乡地域特色和特色产业,开展学工学农等生产劳动体验,利用寒暑假参与一次深度职业体验活动。

6. 至少参加两次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

7. 至少参加一次校级及以上劳动成果展示活动。

 

8.教学设计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教学设计

【课题背景】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对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7月1日,我国上海成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示范区,紧接着全国48个重点省市也开始施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2022年3月1日,《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我省的垃圾分类投放进入强制实施阶段。但是,大多数居民并不了解不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危害,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进行垃圾分类,因此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劳动观念:通过体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

劳动能力:学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劳动技能;学习通过制定计划为完成劳动任务夯实基础;运用沟通交流、活动设计等服务技能完成服务;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劳动精神:体验劳动为他人带来的便捷和帮助,体会劳动奉献为他人服务的同时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精神。

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亲历实践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服务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把参加劳动做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坚持下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劳动服务技能;小组合作制定计划;预设劳动现场模拟服务过程。

难点:通过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劳动服务整个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得到同步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堂导入

1.组织学生观看垃圾堆积成山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数据图片,与学生共同探讨垃圾胡乱堆放的危害,以及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再利用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进行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2.简单介绍我国我省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实施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势在必行。

第二环节:组建团队

1.问题导引

课前安排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问卷、访谈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归纳梳理。展示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缺乏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基础知识;

平时没有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

不知道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目的和意义;

对垃圾不分类投放所造成的危害知之甚少;

分类过程中部分垃圾分类不清;

......

2.组建团队

⑴引导学生探讨解决调查了解到问题的宣传途径,并根据结论创建团队。

主要形式:入户走访(组);科普讲座(组);服务导引(组);推广宣传(组)

⑵探讨完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学生根据各自特长,自主选择参加宣传服务团队,并推选出组长。

团队名称 服务技能

入户走访组 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利与不分类的弊;基本掌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运用谈话艺术说服居民主动正确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科普讲座组 邀请专家;协调物业;操作多媒体等设备;摆设主席台;组织引导居民;掌握有奖竞答的流程和技巧,活跃气氛,吸引居民参与;了解如何登记造册分发纪念品......

服务导引组 熟练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态度和蔼,耐心的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推广宣传组 搜集或者撰写宣传标语和海报内容;与人沟通协调,把宣传标语、海报、横幅等布置进小区和公共区域;剪辑宣传视频在各大平台播放或者进行直播......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逐步进入角色,主动思考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的途径和办法,了解每项服务用到的服务技能,发挥各自长处参加劳动服务,为后续更好的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环节:学习技能

1.组织学生学习劳动服务的基本劳动技能——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山东省按照国标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牙膏皮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坏玻璃杯、碎窗玻璃、镜片、镜子等。

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金属罐头盒、装饰物、铝箔、铁片、铁钉、铁管、废铁丝、旧钢丝球、铜导线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裤子、袜子、桌布、毛巾、书包、布鞋、床单、被褥、毛绒玩具等。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蛋壳、茶渣等食品类废物,特点是水分大,易腐烂。

有害垃圾:包括废灯管、废油漆、杀虫剂、废弃化妆品、过期药品、废电池、废灯泡、废水银温度计等。

其它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特点是难以回收利用。

2.劳动实战:你的垃圾扔对了吗(道具:垃圾桶、垃圾卡片)

学生将印有垃圾名称的垃圾卡片投放到正确的垃圾箱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熟练掌握给生活垃圾分类的技能,为参加劳动服务做好准备。

第四环节:制定计划

1.小组合作,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服务计划”。各小组根据各自的宣传

服务内容,分头制定服务活动计划。教师巡回了解情况,点拨指导。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服务计划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服务对象 服务方式

服务内容

成员分工

服务准备

服务步骤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预期效果

2.小组展示交流计划。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和不同意见,教师适时指导,交流小组完善改进计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进行规划等能力,提升他们合作交流、沟通协调、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

第五环节:劳动服务

1.分小组预演劳动服务现场。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展示劳动服务现场。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改进建议,教师适时指导评价。各小组根据其他小组展示情况和评价反馈意见对各自劳动服务过程进行改进,以期在实践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劳动,提升学生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服务技能,提高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社会责任、批判质疑、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第六环节:交流升华

学生代表分享劳动收获和感悟。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劳动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课堂上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升华。

第七环节:拓展延伸

根据劳动服务技能要求,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

各小组利用周末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宣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参与劳动服务的奉献意识和精神。

9.成长档案

 

10.学校成果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