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怠 稳步向前
——莱山区朱塂堡小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2022年紧张而充实的教学工作已经悄然落下帷幕。上学期,我校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积极开展特色课程创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全体师生弘扬团结拼搏、求真务实的精神,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工作扎实稳步前进。
推崇务实求真,提升教学质量
1.深耕精研,强化过程管理
我校严格要求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各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规范作业设计、书写与批改为着力点,精心备课,设计学生作业。语文、数学、英语力求探索设计实践性、活动性、趣味性、学科融合等综合性作业。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检查,以及各学科、各年级专项检查等,通过检查及反馈,让老师们注重平时,扎实完成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2.因地制宜,开展“会诊式”教研
由于我校规模和班级的限制,没有平行班级,教师多是单班教学、单人执教,教研时各年级无标准参照,难以形成规模性教研架构,横向、条状的架构无法支持教学研究活动,为此,我们形成了“会诊式”教研模式。
将医院专家分科“会诊”运用到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是开展“会诊式学情诊断”,“会诊”的对象是学生近期的学情。“会诊”的医生是本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及家长。例如,某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急剧下滑,就会有数学教师主动提出,班主任负责召集,着重就出现的现象进行剖析,寻找根源,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基于实际情况,“会诊式”教研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召开,可以开放式邀请教师以外的人员如家长等参与。二是开展“学科专题会诊”,针对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分年级以学科为基本单位进行集体研讨,得出解决措施,再分年级细化实施。
3.以生为本,规范作业书写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所有学科老师都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书写情况最能反应学生的学习状态,上学期我们从细微处着手,抓学生作业书写规范。各学科通过研讨,确定了作业的种类与内容,并将每类作业的书写用笔、书写格式、订正方法以及订正位置等都做了明确而细致的要求,行成文字规范。老师们亲自示范每一类作业的书写,分年级制作公众号,将作业书写规范传达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纠正-再训练”,学生的作业书写质量显著提高,课堂效率也随之提升。
4.暖心沟通,加强家校互动
“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家校联系本”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校在局满意度工作调度会后第一时间采购了“家校联系本”,下发到每一名孩子手中,孙校长亲自给每个年级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向家长说明“家校联系本”的用途,同时传达“一认真你就赢了”的教育理念。在联系本上,学生、家长、老师三方互动“一天一交流”,家长既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业情况,也可以将当天想要沟通的内容记录下来,待老师反馈,真正实现了家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家庭全方位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关注学科素养 组织学科活动
本年度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学科活动,如多姿多彩的读书节活动、紧张刺激的百字大王大赛、头脑风暴计算大王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感受学科学习的魅力。
1.书香校园,阅读丈量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务处组织开展了丰富的读书活动。
邀请到“书香校园·健康行动”公益执行团队,开展了一场“尊重·尊敬、知礼·懂礼”的礼文化传承公益活动。活动后,公益团队向我校捐赠了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杂志与书刊。在该团队主办的首届《书香校园》中小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公益大赛中,我校学生踊跃投稿,有10余名学生的作品荣登公众号推广。
让阅读充盈学生的生活。上学期我们开放了图书室,学生可以有序借阅;班级设立图书角,开展“献两本读百本”活动;与莱山区图书馆沟通,每间周周二流动图书车来我校,方便学生现场阅读与借阅。
除了这些,还有班级好书分享会、讲故事大赛、读书摘记、阅读书签制作活动等,在形式多样的书籍阅读活动中,开启读书新风尚。
2.以赛促学,增强竞争意识
为传承汉字文化,加强基础训练,我校在11月举行了“小学生看拼音写词语及计算能力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分为“百字大王”和“计算大王”两项赛程,以班级为单位设置考场,比赛内容以各年级教材为依据,统一命题。此次活动收到的反馈良好,为此我们在11月-12月连续举行了四次学科竞赛活动,并在最后一次为四次挑战全满分的同学颁发了“月冠军”荣誉证书及奖品。这样的活动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开发“格桑花”课程,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我校选取了校园内原本一处荒草地进行开发与布置,栽种了一片“格桑花”,打造朱小“幸福打卡地”。依托格桑花的“坚韧”“幸福”的精神内涵,我校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知行合一”的德育实践活动,主要为发掘格桑精神内涵,通过实践活动锻造学生坚韧品格;“向美而生”的美育特色课程,主要通过美术、音乐等体验式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充分感受美、主动追寻美,充分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从而获得“幸福”的能力;“花香四溢”的学科课程文化,以“书香漫”“墨香飘”课程为抓手,锻炼学生读、写能力。
致力减负增效,创新作业设计
1.集体教研,聚焦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要减去的是过去过长、过多、过重的无效作业,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设计更高效、更科学、更合理的作业,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上学期我校继续进行作业改革,探寻作业设计新思路,做到实施有形、过程有趣、落实有效。
2.参加比赛,积极观摩学习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区级作业设计比赛,结合文本与课标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力求创新、高效、减负。更重要的是借助比赛契机进行学习,比赛中有许多精炼实效、创新提质的作业设计让观课者眼前一亮,有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定要借此机会多向优秀者学习设计理念与思路。
3.改革创新,关注教学质量
我校以“双减”为契机,本着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创新作业体系。除基础巩固类作业外,增加了一些特色作业。语文老师发现,我们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值得学生积累,而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有待加强,为此我们设计了《拾得》练字与摘抄本。老师利用微信小程序将每一课课文中值得积累的句子挑选出来,用优秀书法家的字体示范展示,制作成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积累了句子,又练习了书写。数学的《跬步千里》作业单,在一张作业纸上实现了授课内容从算理到计算练习,再到拓展练习的过程,对于本节新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还设置了拔高的题目,实现了分成设置作业的目标。
4.学科融合,探索特色作业
(1)中秋节“萌娃制花灯 一同庆中秋”主题特色作业
制作花灯装点校园 班主任老师将同学们精心制作的花灯挂在了教室走廊的墙壁上。一个个别致新颖、色彩艳丽的花灯,传递的是每一个家庭暖融融的节日气氛,让整个校园顿时变得无比温馨与浪漫。
画花灯、写花灯、讲花灯 这一次作业设计力求让每一个学科都能围绕“花灯”这一主题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自己的设计、到制作、到文字记录制作的过程,最后再介绍自己作品,高年级还用英文来介绍。每一个环节都分解出来不同的学科任务,而所有作业都是在做花灯。同学们在做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这当成一次作业,却从中得到了多角度的锻炼。
(2)“向国庆献礼 为家乡代言” 国庆节特色作业
从国家、家乡到家庭,由大到小三个角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童心赞祖国 执笔颂中华”书法作业;“童心赞祖国 诗韵颂河山”诗画作业;“童眼看家乡 我与家乡合张影”写话作业;“童手绘家乡 数我能行”数形结合作业;“童手绘家乡 绘我校园 绘我家乡”实践作业;“童爱传万家 我爱我的家”英语口语作业。多角度、多学科融合的作业,让学生不打怵,更爱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写作能力、书写能力,父母的帮忙,也加强了亲子间的合作,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让做作业不再是“鸡飞狗跳”。
在教学工作上我们虽有了一定的创新,但从教学质量的反馈来看,我们做的还不够扎实。本学期教导处仍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学习莱山区教育系统2023年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和《莱山区教学研究室2023年工作要点》文件内容,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下面,我就本学期教导处的工作进行一下简单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常规,常抓不懈,追求细节。
第二,课程建设,夯实基础,减负创优。
第三,校本教研,踏踏实实,稳中求进。
第四,教学质量,齐心协力,绝地反击。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