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康和小学教学工作以全区小学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继续以“提质增效、共享共融、协作务实”为主题,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打造活力新课堂”为重点,加强学习,深入课堂教学主题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深入教学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以“教—学—评一致性”为抓手,打造有温度、有灵气的活力课堂,实现课堂深度学习,努力构建“核心素养课程”体系。
2.从抓常规管理、抓教研教改入手,力求实效、狠抓落实。不断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保障,形式多样的师生活动为途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学风,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不断进步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4.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全校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细化教学常规,强化过程性巡查。
为使教学工作能正常、有效地进行,就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本学期在原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将重点修订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教案检查评比制度》、《作业批阅检查评比制度》、《社团考核细则》等,将联系实际,修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创新,发扬民主,积极引导,为制度落实及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和谐、健康的氛围。
严格规范“双减”下的教学常规。本学期学校将进一步规范细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环节的管理。教导处将定期检查及随时抽查备课,检查结果记入量化考核;上课要规范,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在深度思维上做足功课;要加强作业统筹管理,认真落实“减负增效”精神,精心设计作业,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反馈,督促订正,以增强作业的反馈性和有效性;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等活动,共同研究真实的课堂,课后进行自评与他评,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2023年参加工作的教师不少于30节);加强质量调研密度,大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导处会针对各级部练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反馈,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强教学的过程性监测与评价,迎接五年级的学业质量监测。通过加强学科集体教研,跟进指导、监控和评价,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开展五年级老师“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坚持从课堂教学要质量,加强评价反馈,力争监测取得满意效果。
(二)推动教研教改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科教研组开展看优秀课例、谈观点看法、集体备课、上实验课、评课总结的课堂教学活动,求精不求多,力求实效,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2.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学习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包括课题研究的内容、形式、方法、资料的收集,成果的推广等。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服务。
3.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开发适合我校,易于操作、便于落实的校本课程,加强校本课程方面的理论学习,并借鉴优秀校本课程案例,探索、确定本校的校本课程,做一定的尝试,形成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方案,为创建学校特色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抓好骨干团队和青年教师建设。
“校以师而立”,抓好骨干团队和青年教师建设工作是学校教学之本。学校将通过走出去听、请进来学的方式,让老师们近距离聆听名家讲座和课堂,开眼界、提素养。同时,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基本功比赛、骨干引领、结队帮扶形式,以课例示范、打磨、经验分享等形式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各层面教师不断进步。本学期,继续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区级各类优质课比赛,在扎实抓实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赛课、研课等课例打磨,促使老师课堂驾驭能力不断提升。
2.加强校本研修,通过主题式教研提升教师素养。
本学期,以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核心。在教研室的引领下,各学科围绕课标开展主题式培训学习。通过参加主题式培训,教师要紧跟新课标理念,力求学用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各教研组要将新课标解读和学习落到实处,通过学课标、研课标,指导老师将课标理念用于教学
实践和命题探索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推进“三能成长”计划,强基塑能提素养。
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校教导处将继续推行“乐读颖悟善谈”三能培养活动的常规落实,培养广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打造书香校园,构建温馨和谐的文化育人环境,进而达到“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全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目标。
通过“每天一诵、每日一谈、每书一记、每周一播、每周一课、每班一集、每学期一展”,“七个一”常规培养活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让阅读成为表达之基。立足“三能”特色培养方案,开展校园读书节、英语口语大赛,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堂“收获”为落脚点,助力“康和小学三能之星”成长,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五)立足实践基地群,推进劳动课程建设。
将劳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一、二年级每周2课时,三至五年级每周1课时。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程设置为两个阶段,第1学段以课堂讲授、家务实践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第2学段以参与实践为主,在第1学段的基础上,拓宽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劳动的形式。
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初期基地的管理以校内劳动实践老师综合指导、校外实践老师专业技术指导培训为主,第1学段的一、二年级学生以明时令节气、知瓜果之名、辨蔬菜之形等观察辨识、体验式为主要劳动教育形式,第2学段三四五年级学生则参与全过程生产劳动:翻耕、播种、浇水施肥、病虫害管理、采摘售卖以及劳动资金管理。从劳动技巧到专业管理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从实践到理论,给予学生全方位融合式的劳动教育。
(六)开展校园主题节日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活动是最好的教育载体。本学期我们将进行如下活动:
1.社团及课后服务。认真组织好上级部署的各项学科调研,加强指导,精心组织,在上好艺术课的同时,深化社团及课后服务活动,继续开展足球、书法、绘画、小牛顿、管乐、围棋、编程等兴趣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向社团及课后服务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2.劳动实践节。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将采用“校园劳动实践”与“家务劳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主题劳动实践成果汇报、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成果汇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主题习作、征集“劳动小窍门和劳动金点子”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实践、学习、创新的能力。
3.校园艺术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艺术育人氛围,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4.校园体育节。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深化学校特色,继续开展好足球、篮球、跳绳踢毽子比赛等;积极做好学生体质测试和上报工作,体育组、保健室、一年级班主任要协同做好新生校园操、眼保健操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