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我校主持的县、市、省课题研究扎实推进,论文的发表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学校在学科实践教学方面推行“高效课堂教学六环节”、“德融数理”、“‘学本’课堂建设”、海阳市新时代品质教育等特色化教学,均取得一定的成效。我校组建的教育科研团队在引领、带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实效。
一、课题、论文成果的成效
1.市级课题:我校主持的在研烟台市“十四五”专项课题4项,分别涉及英语、数学、地理、数学四个学科。主持立项的烟台市“十四五”规课题《基于大数据建构“智慧课堂”研究》、烟台市“十四五”青年专项课题《社会责任导向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2.海阳市小课题:海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1年度规划课题2项:张艳老师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学评教一致性”的实施策略研究》、宋春雨老师的《高中语文“学评教一致性”的目标导向策略研究》等,海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教研项目课题4项:张春燕老师的《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金福东老师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于言辉老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研究》、付娟老师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大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等课题都已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并进入结题阶段。
学校要求各类课题研究小组必须定期开展培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学习方式,聘请教育科研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培训讲座,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教育科研培训,接触更多的教育科研专家,学习更多的教育科研理论与研究方法、教学方法。通过参训教师的学习分享,交流感悟的方式,使课题组成员教育科研能力、业务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学校加强课题研究管理,狠抓课题研究的落实情况,要求每个课题组每一周或周两召开一次交流会,交流总结前期的课题研究情况、出现的问题等。要求课题组必须留有过程性文件、交流感悟等。
3.论文发表:我校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2021至2022年度我校在《海阳教育》上发表文章22篇。
2021年7、8月张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融入党史教育策略》、王春玲的《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2021年11月王辉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2021年12月张春燕的《‘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发展探索》、王辉的《如何理解高中英语的语篇教学》,2022年1、2月合刊夏学慧、孙小飞两位老师发表文章,202年3月于言辉老师、2022年4月王春玲、张春燕、王辉等3位老师发表文章,2022年5月付娟、于言辉、夏学慧、王美艳、吴桐、李霞、王春玲等7位老师发表文章,2022年6月宋春雨、张灵珍、王娟、郝德梅等4位老师发表文章。
二、以“读、学、研、写”为具体实施策略
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一是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相关教育教学资料,更加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二是教师需要主动地学习教学原理、教学策略、研究方法,并付诸教学实践;三是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和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创新;四是教师要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是教师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
“读、学、研、写”既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又是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
(一)以“读”奠基
“读”是指教师能够主动阅读一些与教育教学论著和文献,以及由阅读引发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通过阅读掌握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等。
我校成立以教科室主任为组长,教科研团队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读写指导小组。“打铁还需自身硬”,教科研团队骨干成员除了要有过硬的教科研素质和业务素养外,还要加强自身学习,每周要选出2--4篇教育文献推荐给教师阅读,并且教科研团队成员要每月撰写读书体会1--2篇,同其他教师一起交流分享。
为鼓励我校教育扩大阅读视野,学校为教科研团队成员征订了《中国教育学刊》《现代教育》《教育家》《班主任》《班主任之友》《山东教育》等30余种教育类期刊,每月按时发放到各科室供教师阅读。
(二)以“学”搭桥
“学”是指通过阅读学习、参加培训、接受指导、实地观摩考察等途径,学习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方法等。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研讨会,教科研团队骨干成员针对在近期在教育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交流讨论,寻求解决对策,组织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知识。有教师外出参加观摩学习和培训时,学校要求外出观摩学习的教师交流分享学习内容和学习心得。
参加教科室组织的各类培训和现场会是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重要途径。我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室组织的培训会和交流展示会等。每次培训会后,学校都组织教科研团队骨干成员向全校教师交流分享学习内容和学习心得,并组织探讨如何教学和教科研实践应用。
(三)以“研”构架
“研”是指教师把掌握的教育理念、教育原理、教学方法、研究方法等,都能付诸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实践。
教师通过与教科研团队骨干成员一起开展课题研究,逐步掌握教学研究技能和课题研究技能,使自己能够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和引导其他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教科研团队骨干成员指导教师进行选题、制定方案、选择研究方法、合理应用教育原理、进行成果展示等。
“十三五”期间,有3位青年教师主持申报的烟台市级课题都已经结题:骆菁菁老师主持申报的《着眼于改进教的学科课堂观察模式研究》,夏学慧老师主持申报的《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研究》,宫评老师主持申报的《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方法研究》等3项烟台市级课题。
(四)以“写”筑厦
“写”是教师经历前期“读、学、研”提升的最终目标,是对学习成果、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将实践成果升华到理论成果的重要阶段。包括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感悟、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等。具体包括:写作文字格式、内容框架格式、写作语言表达、页面布局等。
我校发挥教科研团队骨干成员的课题研究和论文的撰写优势,并邀请学作水平较高的语文骨干教师加入,指导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研究相关方案和报告等;邀请具有论文撰写经验的骨干成员,指导教师论文撰写等。
三、强化制度管理
学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团队管理体制和奖励机制,促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团队能够长期高效运作,各类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团队的工作。
1. 学校强化市级以上课题的统筹规划与统一管理
学校根据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统筹安排课题研究进程,统一安排市级以上课题的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中期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等,方便了课题组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2.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团队发展策略
学校统筹教育科研资金,选派教师参加各级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省市级课题报告会和成果报告会等,邀请教体局教科所专家、知名教学研究专家到学校讲座和指导教育科工作。
3.学校建立教育科研团队的管理章程和运行机制
学校建立教育科研团队管理章程,团队成员享受教科研团队的权利和奖励政策,但必须要履行团队成员的义务。例如,团队成员必须参加在周六上午召开的每两周一次的学习总结交流会,无特殊事由不得请假,请假次数列入团队成员的年末考核;每月要向团队成员推荐一本好书,或交流学习心得;指导其它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带动其他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与教学素养的提升;享有优先外出参加各类教育科研活动;享有优先参评各种优秀成果,参加教育科研优秀个人的评选等。
4.学校制定教育科团队研究奖励条例和激励机制
学校规定,在年终教师考核条例中包含教师专业发展项目10分,鼓励教师教育科研和专业发展,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例如,参加学校教育科团队并表现优秀记2分,良好记1分,合格记0.5分;学年内参加市级以上课题研究记1分,课题结题记1.5分;在《烟台教育》上发表论文每篇记2分,在《海阳教育》发表论文记1.5分,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记1分,论文总分不超过4分;县、市、省级教学成果分别记1分、2分和3分。
我校将在教育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继续开展实践与探索,不断提升我校教师整体的教育科研水平和业务素养,早日实现我校“创名校、造名师、育优生”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域内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提供经验。